本报成都6月8日电 周鹏军、记者范炬炜报道:五荤三素,八菜一汤,外加一个水果拼盘——这是记者近日在川藏线新都桥兵站大食堂里吃的一顿“碰饭”。记者以为这等吃法有什么特殊原因,可过站的汽车兵们接受采访时却不以为然:“我们天天都是这么吃的呀!”
随记者上线的总后军需给养专家谈及此事颇显自豪:“十五”以来,每次调整部队伙食费标准,军委总部都对高原边防部队给予了倾斜。 在最近一次调整中,高原一、二类灶伙食标准比内地部队分别高出75.6%和59.2%。目前,仅川藏线沿线各兵站和上线汽车部队,午、晚餐每人每餐就可保证肉类和鱼禽蛋合计不低于350克、蔬菜不低于500克,每人每天至少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一份水果。同时,总部对高原地区部队采取了统筹实物供应办法,确保供应质量,仅此一项国家就拿出了1亿多元的专项差价补贴。记者看到,川藏线沿线兵站的给养库里,存放的是质量好、等级高的东北大米和北京小麦粉,花生、白糖等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
农副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为高原地区部队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总部和军区大力扶持下,川藏线沿线各兵站都建起了半地下温室和保温畜圈。温室里,各种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长势良好;畜圈中鸡鸭成群,猪羊满圈。在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战士们也吃上了自种、自养的时鲜菜肉。据成都军区有关部门最新的问卷调查,川藏线沿线汽车部队对兵站伙食保障的满意程度达98%以上。
本报北京6月8日电 特约通讯员牛小奇、特约记者曹建兵报道:昨天,南方某荒僻山沟,奉命转场的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官兵顶着蒙蒙细雨安营扎寨。只见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齐上阵,平整、定位、拼装、保障分队梯次展开,仅半天时间,一排排由该部研制的“组装式移动板房”便拔地而起。当晚,户外风雨交加,战士们却躺在装有空调的新家里睡得很香。
这支工程部队担负着为导弹“筑巢”的任务,常年转战各地,有“游牧部落”之称。因为施工流动性大,部队常常在碎石杂草丛中安家,给吃、住、行、供带来诸多困难。过去,官兵们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凉汤饭”,喝的是“河沟水”。为此,该部党委采取自主开发、委托院校厂家、军民结合等方式,扎实开展后勤科研革新,先后有“组装式移动板房”、“保鲜餐车”、“移动式浴房”等23项创新成果服务施工一线官兵。其中“保鲜餐车”等两项成果还分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午饭时分,记者看到工地上一辆迷彩“保鲜餐车”缓缓而至,其良好的保温保鲜功能,让官兵在野外工地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与此同时,该部还开展“我为连队献一计”活动。施工坑道道狭路远,为解决官兵如厕难问题,某团六连官兵集思广益,自己设计出“感应式流动厕所”。如今,“导弹筑巢人”住的是空调房,吃的是营养餐,喝的是纯净水。科技创新在提高官兵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防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