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6月10日讯6月8日下午,两院院士大会胜利闭幕。据悉,本次出席全国两院院士大会的院士共1100人,而皖籍院士就有45人,约占总数的4%%,其中科学院院士19人,工程院士27人,双院士1人,女院士2人。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人口学专业退休老师秦品端为了写皖籍院士传记,3次进京采访。记者采访秦品端时,听他讲述了皖籍院士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的风采。
郑守仁:当代大禹三过家门不入
随着三峡工程的胜利完工,三峡总工程师皖籍院士郑守仁的名字传遍天下。秦品端介绍,他是第3次采访郑院士。郑院士给人的感觉朴实无华,穿着很随意,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但是,在工作上,他很守原则,施工标准他从不马虎、不让步,有时甚至发脾气,一定要坚持到底。别人不理解,郑院士就说,这是为了工程,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做好三峡工程,他吃住都在工地上,虽然在武汉、宜昌都有房子,但一年也只回去过三四次,还是为了拿学习材料。现在三峡工程已经胜利完工,但郑院士还不愿意休息,他说要实现儿时的“治淮梦”。在生活上,他要求不高,郑院士将所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湖北科技重奖都捐给了希望工程。
陈俊愉: 花卉院士梅花人生
封建大家庭出身的陈俊愉,从小就喜欢侍弄花草。他曾考入中央大学园林系,后留学丹麦,并一直从事花卉园林的教学、科研。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院士爱上了梅花,并相伴一生。陈院士现在89岁高龄,但面色红润,看起来只有60多岁,他介绍说,整天与梅花生活在一起,心情愉快。
陈院士提到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发源地在安徽,他认为核实后可建一个旅游点。陈院士最愉快的事是合肥植物园为他建了个“梅园”(40亩),据悉,植物园还准备给他建个个人展馆供游人参观。
汪耕: 将名字巧妙嵌入对联
皖籍院士汪耕是我国著名电机专家。汪院士曾主持研制成功水冷电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来参加浙江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工程,取得成功。汪院士对文学造诣很深,2001年2月秦品端采访他时,他曾题词:“汪洋电世界,耕耘无止境。”巧妙将自己名字嵌入联中。他对家乡念念不忘,希望有机会回去看看,并为家乡贡献力量。
沈荣骏:沈荣骏是2005年新当选的皖籍院士,1958年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搞航天事业,至今已48年,现担任3个科技顾问:登月、载人、遥感,另外还担任博士生导师。采访时,看他眼圈黑黑的,他说:“休息不好。”说起家乡,沈院士很兴奋,说认识家乡很多人,最近还带老乡参观航天城。
陈国良:兢兢业业教学来自贫困县的颍上籍院士陈国良,牺牲中午休息时间,热情接待了秦品端。从小深受淮河水害的陈国良院士,立志变水害为水利,最终以他优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设计,为防治淮河水害,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中科大的博士生导师,他不仅科研成果累累,而且教学优秀,被评为全国高校名师。陈国良院士还以自身经历,写了篇短文,受到教育部的赞扬。他说:“我下午、晚上备课,第二天早上温习教案,下午我全神贯注地投入讲课,课后得到同学的认可,我很高兴,也很疲劳……”另外,陈院士对书法有独到见解,书法很有个性。
王业宁:闯过生死关的首位皖籍女院士
1990年,秦品端曾访问过王业宁,这次院士大会上,秦品端再一次采访了她——第一位皖籍女院士。王院士说,5年前她患了脑病,徘徊在死亡边缘,幸亏手术获得成功,将她拉回人间。现在她身体恢复得很好,面色红润。她对安徽家乡一往情深,答应以后为家乡题词,为《安徽商报》题字邮寄过来。
方精云:务实的第二位安农院士
2005年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是继李家洋院士后安农大的第二位院士。而且,两人都毕业于林学系。秦品端介绍,刚采访方精云时,他有些忐忑不安。要他为家乡题词,他不答应,真诚地说:“现在我还年轻,需要多做实事,做出成果。”另一个原因是,8日下午他还有个学术报告会,题目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初步估算》,他需要准备将报告做好。
刘德培:身兼数职辛苦工作
7日中午,秦品端采访了皖籍院士刘德培。他现在身兼数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大校长、中国医学科研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自己还要搞科研,每年要发表8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样大的工作量,对刘德培院士的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刘德培现在56岁,但长期下去会被繁重的工作累跨。”秦品端告诉记者,他很为刘院士身体担心。
刘源张:中国质量管理之父
刘源张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质量管理的皖籍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他从事管理50多年,而他最满意的是在湖北东风汽车制造厂,参与工作20年。我国2001年设立管理院士,刘源张以他的管理理论与实践,首批当选中国管理学部与工程科学院士。刘院士得到这个荣誉时已经76岁了,尽管它来得晚,但仍表明他的工作被科学界认可。“有度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是刘源张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卢秉恒:感谢家乡愿在合肥建厂
卢秉恒院士说,他感谢家乡对他的教育,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3年自然灾害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使他后来在科研中克服一切困难。2000年,他的机械制造技术获得成功,不但得到国家大奖还出口国外,投入大量生产,在经济、社会效益方面都很好。卢院士还有个很好的想法是在合肥经济开发区建立一个生产基地。但他表示要先回去考察一下,再做最后决定。卢秉恒、陈鲸、徐南平3位院士都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并且同一年当选院士,2005年可以说是合工大丰收的一年。
“家乡召唤,我们随时回去”
秦品端去北京时带了份《倡议书》:“我们是皖籍院士,都是安徽人。我们热爱家乡随时听从家乡父老的召唤,愿意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高科技含量!”众多院士看了倡议书后,爽快地签上了名字。院士们说,“只要家乡召唤,我们随时回去。”除了携带《倡议书》,秦品端还带去6月4日的《安徽商报》。院士们看到家乡的报纸,感慨良深。他们纷纷为《安徽商报》题词,有的院士题“商报、商报,大众协商办报”、“继承徽商文化,振兴安徽经济。”……院士们都希望《安徽商报》为安徽人民服务,为安徽经济、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祖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