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文化遗产日,本报记者探访中部四市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
核心提示
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日前批准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鞍山、辽阳、盘锦三城市共有5项入选,即千山寺庙音乐、海城高跷、岫岩玉雕、盘锦古渔雁民间故事、辽阳民间鼓乐。
文化遗产,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留下的一份丰厚的恩赐,是伟大、智慧的祖先留下的无数珍贵的赠予,它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的根。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记忆,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鲜活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在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记者对这5项“国遗”进行探访。
海城高跷
风雨沧桑三百年
历史悠久的海城高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年历史。
海城高跷艺术团团长邢传佩是海城高跷第五代传承人之一。邢传佩八九岁就接触高跷,一踩就是40年。1985年,邢传佩组织现在这个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承担起宣传海城这一“国宝级”文化遗产的重任。通过高跷,邢传佩与妻子刘敏结缘,成为高跷艺术生涯中的一对最佳搭档。邢团长说:“在农村,通过高跷结缘的夫妻有很多对。”
邢团长说:“我们团里的人来自海城及周边地区,干啥的都有,杀猪的、养马的、种瓜的、种地的,平时该干啥干啥,有活动了就组织到一块,可以有一、二百人,也可能三、五十人,参加不同规模的演出。就这么断断续续、哩哩啦啦的延续到今天。”
海城地区有高跷拜年的习惯。过年的时候,有小会头儿组织三五个儿、十了个儿人到各家“浪高跷”,拜个年。团里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这种自发的形式走上高跷表演路的。“咱们平时没有排练,比如26号有演出,一般25号到位,半天时间串一下。没有演出的时候,种地的种地,养猪的养猪,刷涂料的刷涂料。”
“我们海城高跷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关里和南方海城高跷越来越受欢迎,它正借着‘东北风’文化刮向南方风靡全国。”邢馆长说。
但据邢团长介绍,现在表演海城高跷主要是第五代和第六代传承人,第五代传承人都像他一样过了50岁,有的已经扭不动了。第六代传承人都是30多岁的壮年,但再过20年也要走下高跷,而第七代的传承人到目前还没有显露出来,海城高跷将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为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传佩前一段时间每天往返于鞍山沈阳之间,求教省里专家,不断补充、修改申报书,海城高跷终于“出线”了。邢团长充满了希望,“国家、省、市都会对海城高跷进行保护,海城高跷就不会后继无人,不会失传了。”
千山寺庙音乐
深山空谷千年绝响岫岩玉雕
千山寺庙音乐,原指千山寺观内的僧人道士平日早晚课或举行宗教活动时打击法器,念唱经法时的曲调。后来经民间艺人的采集、翻译,编写出曲谱,并各地奏唱,形成一种更系统更完整更易于接受的表演形式。此次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指后者。
千山寺观乐团团长董成立已年过五十,是千山寺观乐团第四任掌门人,也是寺庙音乐重要传承人之一。他说:“原来就是一些爱好乐器的居士自发在各庙活动,到了1989年,千山龙泉寺代表千山寺庙音乐到北京参加全国佛教音乐演出,虽然没演成,但成立乐团却实现了。”
目前,千山寺观乐团固定参加演出的共16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也是乐团第一代成员,其余的大部分为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两名20多岁的年轻人。分为负责演奏的乐师和演唱的经师,演奏乐器以笙管笛箫为主。董团长告诉记者:“我们平时也是各忙各的,有活动了才聚在一起。如遇到大型道场活动,需要阵容强大些,我们就找一些居士加入进来。”
这几年,董团长整理出来一些千山寺庙乐谱。“听老人们说,原来千山寺庙音乐一共380多首,而我们现在掌握的只有几十首,记载中的很多曲名都没听过。传下来的都是从各个庙里收集的零散曲子,都是平日他们早晚课或者道场中常演唱的。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多乐器,所以很多演奏方式也是根据记载和后来创新出来的。”
“千山寺庙音乐由于与普通音乐有较大差别,演奏的场所也有限,所以接触的人少,而年轻人就更少了。如果不宣传、保护不好,这种文艺形式就很可能失传。”
最后,董团长和团友现场演奏了一支千山寺庙音乐曲子,悠扬的曲调,让人感觉心一下子静下来。
岫岩玉雕
雕刻琢磨万载时光
岫岩玉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岫岩玉石矿附近的小孤家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里,发现用岫岩玉制作的石器,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用玉的实证。
鞍山市艺术研究所萧忠伟说:“岫玉作为第一候选国石,在国内其他省市很有知名度。这次入选‘国遗’也是意料之中。”
岫岩玉雕的“素活”工艺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活”讲究平衡、稳重,比例匀称,圆润光滑,文饰讲究古朴、典雅、华贵。“素活工艺难度非常大”,玉雕业行家一提起素活工艺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岫玉素活的代表作“华夏灵光”岫玉塔薰,作品通体高3.15米,整
件作品用料3吨多,整件作品上共雕佛像28尊,大小玉钟70个,玉链98条,玉环686个,各类兽头54个,狮子18只,盘龙18条,其做工复杂,气势宏伟,被国家视为珍品。迄今为止,这件作品仍是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一件瓶素工艺品。
岫玉素活艺术远袭红山文化之遗风,近得北京之真传,借鉴国内外现代工艺精华,融合本地民间艺术传统,博采众长,生动传神。雕工浓厚圆润,玲珑剔透,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技法,相料取形、因材施艺、剜脏去绺,巧用俏色,自然天成。
岫玉素活虽在全国同行业享有很高的荣誉,但由于传统素活工艺选料难,工艺复杂,延时费力,生产和销售周期长,许多艺人不愿制作素活,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因此传统素活工艺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目前,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颁布了《岫玉资源保护条例》,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岫岩玉雕素活工艺保护办法。岫岩将建立以岫岩镇、哈达碑镇、偏岭为中心,辐射全县乡镇的玉雕艺术活动基地,并对现有的著名玉雕大师及作品加以重点保护。
辽阳民间鼓乐
渐行渐远濒临失传
辽阳民间鼓乐由来已久,是我国秦汉以来古典鼓乐传袭衍变在东北的一个重要分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辽阳出土的汉墓壁画“鼓吹演跌欢戏”图证明,辽阳民间鼓乐是由汉魏时期辽阳地区的鼓吹演跌戏,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形成的。
辽阳民间鼓乐兴于明末清初,民国初期发展到鼎盛,民国后期渐衰。改革开放后,辽阳民间鼓乐才开始得以复苏,但很多古老的曲谱、技艺逐渐失传,目前鼓乐技艺掌握者寥寥。
辽阳县刘二堡镇山东村王家鼓乐班是现今仅有的几个传承得较好的传统鼓乐班之一。他们功底较深,能演奏汉曲。知道辽阳民间鼓乐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王家兄弟表示,拯救和传承辽阳民间鼓乐这种民间艺术,他们义不容辞。而另一位刘家鼓乐班的第五代传人刘永庆告诉记者,他所系的刘家鼓乐坊有200多年历史,六代世袭,比较有代表性的刘家鼓乐班仅存他一人。如今他已84岁,风烛残年,早已不能授艺,已无力再将家族鼓乐传承下去。
有关部门把抢救辽阳民间鼓乐形容为“与时间赛跑”,辽阳市艺术馆的富利明老师告诉记者,眼下,文化部门正加紧对濒临失传的古老曲目进行搜集、挖掘、整理、恢复稀有曲牌,并对传统鼓乐曲目通过出版专著等方式予以保存、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