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铜须”事件发生后,许多魔兽玩家来到铜须所在服务器,以脱衣、自杀等方式表示抗议。
一个流传于网络上的偷情故事,有网友把它称为“2006年最轰动的网络事件”,但现在看来,它已远远超出网友的预测范围,因为它已经走进央视节目,甚至上了美国《纽约时报》国际新闻的头条,称“中国网民重道德轻法律”。
最近,被《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冠以“网络暴民”称号的中国网民开始在天涯等论坛上发帖,目标频频指向央视。这一切,均是因为央视《大家看法》栏目播出了“铜须事件”男主角郑星的访谈,并批评网民的行为属于“在网络上大肆地进行讨伐本身是一个更应该被讨伐的行为”。一度沉寂的“铜须事件”就这样从网络转入现实之中并再次火爆。
网络绯闻
偷情故事惹火广大网民
今年4月13日中午,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国官方网站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2区麦维影歌守望者发生的丑闻:一个让你更珍惜爱人的理由》的帖子,发帖人“狂野之城”细述了自己如何发现妻子幽月儿(魔兽游戏ID)出轨的经过。而偷情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就是与幽月儿在网络游戏中认识的“守望者公会会长”铜须(魔兽游戏ID),一个24岁大学男生。该帖公布了偷情双方长达4000字的聊天记录,记录中含有与性有关的敏感字眼。同时被公布的,还有铜须的QQ号码。
狂野之城”发帖后,一个叫做“锋刃透骨寒”的ID将此帖转贴至“猫扑网”下的魔兽世界论坛。短短数日,点击率狂飙至20万并在游戏中造成轰动,数百《魔兽世界》玩家集结到铜须所在的服务器,以游戏中自杀等方式向铜须示威抗议。
与此同时,该帖子在天涯等网站迅速流传,网友对铜须的道德义愤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声讨铜须的帖子贴满了各大论坛。有网友很快调查出铜须的身份为燕山大学的学生郑星,并公布了其求职简历、家庭电话、手机号等资料,最后郑星和事件女主人公幽月儿的照片都被公布在了网上。还有网友发布“江湖追杀令”,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场、公路、铁路、机场、中介、物流、认证,对其甚至所在大学进行抵制。
4月18日,铜须自己录制的一段视频录像在猫扑网公布,表明自己在此事件中是无辜的。但视频发出后,反而有更多的网友认为铜须“嚣张”、“破绽百出”、“欲盖弥彰”,谴责和搜索愈加升级。
现实声音
央视节目批评“网络暴力”
6月2日,央视《大家看法》栏目播出了《铜须在电视媒体回应网友讨伐》的节目。节目称,一份虚拟世界的大字报,网游、偷情、引起滔天巨浪,一场网络事件走进现实,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讨伐。
该节目对铜须事件当事人郑星进行了电话连线采访,采访中,央视记者在询问了郑星(节目中化名小华)的目前情况后,问其现在怎么看待网民对其造成的伤害,郑星表示,“我只能说,让谁站出来,谁都不会站出来。他可以在网上随便骂、匿名,但是如果涉及到法律要他站出来,谁都不会站出来,谁都不会承认自己骂过。”
节目还邀请社会学者夏学銮对此事件发表评论:“我觉得网络之所以频频出现这种集体行为,声讨、讨伐运动,尤其现在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一般是出于正义的义愤了。我一直坚持这种观点就是,这是一个社情民意的窗口,从这里可以看到大家的一种想法、思潮。我认为这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应该说它有一定的正义性。但是呢,有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牵扯了一些个人的事情,搅在一起了变成了一个宣泄的工具,在网络上寻找替罪羊,把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愤怒、不满转移、漂移到网络上来了,转移到了别人身上,随便找了一个替罪羊抓来进行发泄。我觉得这失去了网络批评的意义了,就变味了。”
节目最后表示,不管是现在所说的铜须事件,还是在这之前的虐猫事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网络上大肆地进行讨伐本身是一个更应该被讨伐的行为。
“暴民”反击
妖魔化网民无法接受
央视的节目播出后,网民在天涯等网站组织起了新一轮的反击运动,对该节目批评“网络暴力”,却避免就事件本身涉及的道德评价做出回应。
有网民发帖子认为,作为中国人,对爱人、家庭的保护和珍惜,是最深层次的一项生活内容,铜须事件触犯的是内心深处最不能被触动的地方,而且,这些事情正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反复地发生着,如今又以这种简单而又难以预料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人感到生活和内心的底线已经完全不存在。网上的追杀与声讨,并不是要把某人怎么样,文字是非常无力的,在这个时代,还能奢望有“以礼杀人”的事情出现吗?只是表明一种态度,表明一种愤慨、失望和强烈的不认同。但如今这种态度竟被冠以“网络暴力”。在铜须事件中,付出代价的,也许不会是铜须,而是善良的人们。在将来的、难以预料的风暴里,人们无力指责,也无力辩白,更无法用哪种方式来有力地保护自己,结果只能是自己受到伤害。
有网民发帖认为,网民众口一辞地批判铜须,其实也不是偶然的,因为这包含了网民对传统道德被遗弃的愤怒,希望借此重新构建社会道德,其心可嘉。可是央视一言蔽之,妖魔化网民,令人无法接受。
对央视最直接的反击更多的还是来自那些大量的言简意赅的发帖和回帖,他们直指央视避重就轻,“支持骗奸人家老婆”。更有网友发帖表示,既然已经被冠以“网络暴民”的帽子,干脆一暴到底,重发《对郑星同学的江湖追杀令》,“挽救我们(人民)的爱和希望,挽救即将荡然无存的道德感,让我们恢复安全、健康、相互信任的生活。请签下你的名字,并请广为传播。”
原已逐渐平息的铜须事件,随着央视的报道和网民的回应,再次被拉回公众视野,而这一次,它已不仅仅是网络事件了。(南方都市报)
美《国际先驱论坛报》刊文
暴民统治中国互联网:键盘作武器
一位丈夫在网上发表了一封五千字的长信,谴责一名涉嫌与其妻有染的大学生,随即数百网友加入谴责行列,其中一人更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在短短几天内,声援的网友发展到数万人,这些陌生人组队追查那名学生的真实身份和资料并公之于众,呼吁社会予以谴责和封杀。
这是中国正在兴起的一种称为网络追缉的现象中最近期的一个例子,是一些匿名网络用户聚集起来对一些真实或想象的道德罪行进行调查并执行处罚。主要针对婚外情、网上拍卖欺诈、名人秘密生活和各种怀疑罪行等。
互联网上的战争可以随处突然爆发,网民群体以道德优越感而非法律依据作依托,实施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讨伐甚至现实攻击,这些案例在中国已经引起警觉。
那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学生为了平息事端,用视频来否认桃色事件。与此同时,那位丈夫也两次要求人们取消打击行为,甚至加入否认其妻子有外遇,但是都不得要领。在事件的全盛时期,这一事件在中国互联网BBS上造成网络大堵塞。在今天的中国,色彩丰富的BBS已经处于中国网络文化的中心地带。(文章有删节/南方报业网)
海外媒体关注铜须事件
抨击中国网民网络暴力
“铜须事件”引发海外媒体的严重关切。《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等)的严重侵犯。《国际先驱论坛报》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在西方人看来,这场虚拟事件正在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暴力,并已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不和谐音。
中国拥有悠久的道德民兵传统。只要查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将所谓通奸男女游街示众,甚至动用私刑加以杀害,乃是中国道德审判的基本样式,它散发出“多数人暴政”的狂热气息。20世纪80年代,经历十年浩劫的知识分子,在人道主义思潮和“新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向民众提供了大量反思“封建伦理”的文艺作品。王安忆小说《荒山之恋》,沉痛叙写了两个已婚男女的情爱悲剧;根据沈从文小说改编的电影《湘女潇潇》,以族人把“淫妇”装入竹笼沉潭而死的情节,控诉宗法制度对所谓“通奸者”的残酷迫害;根据陆文夫小说改编的电影《井》、根据郑义小说改编的《老井》,以及张艺谋导演的《菊豆》,都试图对“通奸现象”中所蕴含的微妙人性,予以有力辩解。《红高粱》更以一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轿夫之歌”,对“通奸美学”作出了最高礼赞,显示八十年代道德反思的巨大勇气。
所有这些作品都试图告诫国人,“第三者现象”不是简单的道德沦丧,而是“黑暗的政治(封建)制度”下的复杂情变;对此不能以宗教裁判所的方式加以严惩,而应根据具体情形仔细辨析,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人性”,予以理解、同情与呵护。但这种“反封建”的文化启蒙,无力改变乡村暴力的坚硬传统,恰恰相反,它还要在捍卫传统道德的旗号下卷土重来。这无疑是新启蒙运动的最大失败。究其原因,是由于它所发动的“封建道德”批判,仅限于对人性的美学讴歌,却没有完成现代伦理学(情感主体的自由选择权力及其限度)的法理建构。
2005年6月,一群在温州打工的贵州民工,为“惩罚”族内通奸者,居然动用“家法”和私刑,以“正义”的名义,将“男犯”乱刀砍死。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新启蒙运动”的反复清洗,旧伦理竟然继续保持着鲁迅所描述的“吃人”本性,重写了21世纪中国伦理史的黑暗一页。
然而,本次“铜须事件”的主角并非愚昧的旧式乡农,而是大批受过现代化教育的城市哄客,他们以“无名氏”的方式,躲藏在黑暗的数码丛林里,高举话语暴力的武器,狙击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道德猎物。耐人寻味的是,事件参与者大多是某个游戏联盟的成员,这意味着猎杀不仅出于某种道德渴望,而且也是集体娱乐的需要。
互联网的“善恶双重品格”,是这项数码技术带给我们的最大困惑。在2001至2004年间,“互联网之善”一度表现出某种令人激动的特性。面对孙志刚案及其一系列侵犯百姓权益的案件,正是互联网民意促成“暂住证”的取消,改善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显示出互联网的强大能量。但此后,“互联网之恶”却逐步上升为主导因素。哄客社会没有发育出健康的公民团体,为捍卫民权和推进宪政提供理性支持,反而滋养了蒙面的网络民兵,在针对“小人物”的话语围猎中,不倦地探求道德和游戏的双重狂欢。这是互联网民主的歧路,也是中国哄客自我反省的沉重起点。(摘自:东方早报)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