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6月7日,朔州市应县的城乡公交已停运17天,无证客车纷纷上路,市场一片混乱。这种乱象始于应县政府一次奇怪的“出手”———把多条“村村通”客运线路经营权卖了!
◆事发 政府拍卖客运线路经营权
山西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让绝大部分村庄的村民生活更加便捷,有的还得到交通部的表扬。但在朔州市应县,虽然公路四通八达,村民们近些天却无奈地忍受着乡村公交停运之苦———这一切,起因于一场人人不满的“改革”:政府拍卖城乡客运线路经营权。
2005年6月,应县政府发文,决定将全县12条农村公路客运经营权拍卖掉。6月28日,在应县交通局,通过一番竞争,应县本地人虞炳华以30万元购下了其中6条线路的客运经营权。关于虞炳华买线路,当地有3种颇有意思的叫法:当地群众和虞炳华自己公司的人,都叫“买断”;应县政府的35号文件上,把这30万元叫作“每条线路抵押5万元”;而记者在采访应县分管交通的副县长周世龙时,周说:“这些钱是用来为他的线路建站的。”显然,这些说法的含义不同。
事实是怎样的呢?2005年7月3日,政府方面由应县交通运管所出面,和虞炳华签订协议,该协议明确:中标线路只许乙方(虞炳华)经营。县政府35号文件则有对应的表述:未中标者一律不准经营。
◆现状 中标者、未中标者掐出一地鸡毛
农村客运线路被举槌出售,由一家垄断经营,大量的尖锐矛盾由此引发。
应县农村客运,十几年来一直由50多辆小面包车经营。这些散户经济能力弱,交不起线路抵押款,也买不起大一点的客车,他们在县政府组织的“竞标”活动中只能充当看客。
线路经营权被虞炳华独占后,这些人何去何从?从2005年9月起,未中标的50多辆小面包,和虞炳华的“绿叶公交公司”新购的十几辆公交车,开始了激烈角斗。为“维护”绿叶公司“利益”,应县运管、公安人员开始查扣小面包;小面包车主则联合起来找到县委书记,要求就业权和平等的市场参与权。作为县政府妥协的产物,小面包车主争取到了“原则上在县城规划区内”跑客运的临时手续,政府为此专门又印发了一份文件。
于是,从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在争抢客运市场的斗争中,小面包占据上风,在事实上打破了农村客运的一家垄断;3月以后,绿叶公司又占了上风,应县有关部门不给小面包续办临时客运手续,小面包又成了“黑车”。
但从此,两方的争斗骤然升级。虞炳华持协议责难县里“打击‘黑客运’是个摆设”,小面包车主上访到省里要求制止垄断,保障就业;5月下旬,应县运管不再应虞炳华的要求处罚小面包,小面包蜂拥上路。气愤已极的虞炳华于5月22日停掉了6条农村客运线路和4条城市公交线路上的所有公交车,并于29日跑到朔州上访。
应县政府有关部门则迫于形势,于近日退还了虞炳华的几十万元“客运线路中标款”。但这个退款行为仍然不易理解:虞炳华和县政府有关部门签的协议期限是8年,政府方面现在退钱说明什么?是在“维护中标方独家经营权”上不能履约,还是表示不应拍卖?而如果这笔钱确是“建站费”,政府焉能说退就退?
两方冲突还给应县留下两起恶性事件:小面包车主杨大江,被维护线路“独家经营权”的应县运管、公安人员打伤;小面包司机南炳国被绿叶公司的人打伤。
5月30日下午,记者向周世龙副县长核实“拍卖线路经营权”一事时,周先表达了对小面包司机以及绿叶公司的强烈不满,然后失望地说:“现在看,甚也弄不成!”
◆体验 “小面包”受欢迎公交车被排斥
5月30日,记者联系了跑乡村客运的车辆,跟随这些车辆采访乘车群众及村民的意见。路线行程安排为:应县县城-万发学校-大临河乡-留义村。
车从县城出发一会儿,就有人给司机打来电话,要他到万发学校接学生,好几个学生要回家。接人之后,记者问学生们,为什么不坐公交车,学生说,停了。记者又问公交车没停的时候更愿意坐哪种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公交车没个准点儿,它走不走要看拉没拉满人;小面包车主因为是本村人的,凑几个乘客,打个电话,他就来了,还开到校门口。公交车到了大临河后,如果留义村的乘客不到四五个,就不会进留义村,下车后还得步行三四里。小面包车则会送到村里,甚至留义再往里的小自然村也去,不另加收钱。
到了留义村,村民的说法和学生的意见如出一辙:公交车很不方便,人多了才来村,人少不来送,给农村老人和残疾人造成极大不便。村里一位残疾人因此好几个月的残疾人救助款领不到手。
一位叫王军胜(音)的村民愤怒地讲了这样一件事:2005年10月,他儿子骑摩托车摔坏了腿,急需进应县医院。他打听公交车啥时能到,回答是公交车正在城里揽客,拉够了才下来。他想找小面包车,但县里禁止小面包车“进村拉人”。无奈,他找人抬着儿子步行三四里,到了大路上坐上浑源去应县的车才到了医院。
◆调查 城市客运模式不服乡村水土
城里公交时兴的“上车一个价”、“到站才停”的做法,移植到农村也遭到了村民一致的不满。绿叶公司的车,上车就是3块钱,村民们对此都反对。他们认为,坐一公里和坐十公里,就是应该有区别。针对定点停靠,村民说他们需要的是:既要定点停靠,而有人、有急需的时候,不定点也要停靠。上述两点,特别是第一点,小面包车能做到。
记者采访发现,村民对于农村客运,首先要求“走得了”,而山区村庄的分散和大型客车巨大的运行成本,使得“17座以上的新型中巴”处境尴尬:进小村,客车赔不起,不进小村,农民走不了。
对于得不到“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的小面包车来说,大客车去不了和不划算去的地方,他们正好都可以去。还有重要的一条,即这些车主基本都是跑本村线路,地缘和血缘关系让他不得不提供非常周到的服务,这也是公交车几乎做不到的。
◆后果 涉及各方没有一个是赢家
应县拍卖客运经营权目前出现一个罕见的状态:没有赢家。凡是和这个事件相关的,谁都不满意。没中标的不满意,中标的也不满意;老百姓不满意,政府部门也大为头疼和恼火。
记者联系虞炳华时,他正在朔州上访。虞炳华让记者看他控诉应县政府的材料,其内容除了称与政府所签协议“成了一张废纸”外,还提出:绿叶公司虽然现在得到了政府退还的30万元中标款,但公司为经营这些线路已经“投入325万元”,这笔巨大的损失怎么算,也要应县政府给个说法。
小面包车车主的反应呢?5月上旬以来,政府不再使劲打击他们,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暂时的安宁”,因为他们依然没取得正式的客运经营权,而3个月一“续办”的临时经营权,也已经两个月没办了。而且,为了营运,他们已缴了一大堆费用:养路费,包缴一年1851元;工商费720元一年;地税100元每月或700元一年……运管罚款无数。
而村民们对近日的公交车停运并不关心,因为有小面包车可坐。但他们对政府部门的做法颇为不满。
线路卖掉后,客运不但没搞好,现在还遭遇停运;30万元中标款没得到,而且政府有关部门继续遭到中标企业的控诉和上访……对此,周副县长也是一脸无奈。他首先告诉记者:小面包司机缴费的是少数,多数“不是好人”,继而斥责虞炳华“甚也干不成”,并且说虞所说的投入的客车数“没有那么多”。
周副县长的总结是:“我们当初这么搞,也肯定是有交通部门的文件精神为依据的。”记者问当时依据的“交通部门文件精神”是哪个文件,周副县长说,他不记得了。
◆说法 没有法规允许拍卖线路经营权
6月1日,记者向省交通厅政策法规处询问: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可不可以“拍卖”给一家经营。该处有关人员的回答是:可以进行服务质量招投标。没有法规允许线路经营权拍卖。
一次拍卖,两方掐架,四方不满,一地鸡毛。应县的农村客运将如何收场,然后走向何方?本报记者 李旭东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