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物事业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省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8处,市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00余处,文物点7000余处。已建立博物馆、纪念馆31个,陈列室70余个,国际合作建生态博物馆4个。 1993年的大洞、2001年的可乐、2005年的中水的考古发掘,分别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基建文物保护完成了50余项较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及部分发掘,并发现一批重要遗址和文物。全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有200余处开放为旅游参观点,170余处革命文物列为红色旅游资源景点,3处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2处列为贵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9处列为各市州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观众达500余万人次。
最能说明贵州文物保护的历史性超越的,是新近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贵州占有20处,不只是在数量上超越了前五批19处的总和,以及档次上提升了贵州文物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对贵州文物认识上的真正超越。此次公布的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尽管只占不到1/50,达不到行政区划所占的平均数,但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居第17位,其中古建筑居第15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居第12位。而且,贵州的这20处不只是20个,是包括了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几处此前尚未公布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个意义上说,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比以往公布的不仅范围更大,而且有不少包含了多处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例如红军“四渡赤水”战役旧址,包括并不重合的仁怀、习水、赤水、汇川四个县级行政区的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4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包括沿河、德江、印江三县的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7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包括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铜仁东山古建筑群,包括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30000多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筑;思塘古建筑群,包括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等。这在以前,是不可能达到的。
从此次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贵州不可移动文物的丰富多彩是具有一定优势的。除了由于贵州的史前遗址在前五批中已经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没有申报而没有项目之外,其他各类均有分布。当然,我们的重点是放在贵州地方特色特别突出部分的,这就是古建筑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数量较多的原因。贵州的古建筑遗产多为明清时期的,时代不很久远,但品种多、样式多,最具文化多样性的品格。这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古建筑占了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占了7处,其他为遗址2处、古墓葬1处。10处古建筑中有9处为古建筑群和民居建筑群。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中,4处为红军代表性建筑,3处为抗日战争时期代表性建筑。
第四批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算多,但内涵和外延都有重大突破。例如8处具有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典型村寨古建筑群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前三批是绝无仅有的;天门河水电厂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近现代工业遗产的认定作了初次探索。
按照法定条件,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贵州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侯天佑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