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戴刚
一对从呼兰沈家镇斐堡村来哈尔滨市市区打工的农民工夫妻,在15年里用微薄的收入义务赡养着一位孤寡老人。为了给这位老人治病,夫妻俩曾向亲戚多次借债。即使这样,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夫妻俩也没有将老人送到养老院。 当人们问道,“亲生儿女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你们非亲非故,端屎、端尿、看病、养老,为啥能坚持15年?”夫妻俩总是说:“做这些事我们只图个心里舒坦。”
雇主与更夫成了一家亲
1988年,呼兰沈家镇斐堡村的农民夫妻刘江和高玉莲来到哈尔滨市打工。他们在大安街租了房,办起了一个小粮油店。小两口任劳任怨扎实肯干,生意不错,他们在顾乡又租了一处库房。
就在两人商量找更夫的时候,他们认识了当时已经67岁的李庆祥。李庆祥原来在哈尔滨市的一家国营单位做更夫,由于无儿无女,老伴也去世了,他就住在单位。后来单位拆迁,他不仅失去了工作,更糟糕的是没有了固定住所。刘江和高玉莲得知李庆祥的情况后,当即决定请他来当更夫,并让他住在仓库隔壁的一间小屋里,李庆祥对这夫妻俩感激不尽。
李庆祥清楚刘江和高玉莲是可怜自己才让自己打更的,所以,当夫妻俩给他送来工钱时,李庆祥怎么也不肯收。李庆祥说:“你们俩能够给我这个老头子一个安身之所,我已经很感激了,我怎么还能再要你们的钱呢!”夫妻俩实在争执不过老人也就只好作罢了,但从此之后,老人的一切衣食费用夫妻两人都包了。夫妻俩还隔三岔五地买些鱼肉,与老人一起做饭吃,老人要是有个头疼脑热,夫妻俩就陪着他四处求医问药。老人也十分勤快,把库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见小夫妻忙,还帮助他们带带孩子。
一次,夫妻两人来到库房,看到老人捂着肚子躺在床上。立即带老人来到医院,医生经过检查后告诉高玉莲,老人患有慢性肠胃疾病,吃东西一定要注意,尤其是不能喝生水。不明真相的医生,还埋怨夫妻俩对老人照顾不周。从此以后,夫妻俩隔一段时间就会给老人买一些软和的糕点和调理肠胃的药送去。就这样,原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相处得同一家人似的。
“生活再困难也要给老人治病”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刘江和高玉莲经营的粮油生意越来越差。为了减少开支,夫妻俩无奈将租的库房退掉。可库房被退掉了,已经年逾七旬的李庆祥老人又要成为无家可归的人。夫妻俩商量着,不管怎么样也不能让老人流落街头,二人决定将老人接到自己租住的小屋来。没想到老人死活不同意,老人说:“你们俩经营的小粮店挣不了多少钱,咱们又非亲非故的,我怎么好再拖累你们呢!”老人收拾了行李悄悄回了农村老家。
老人的突然失踪急坏了刘江和高玉莲,他们四处打听老人的去向,从一个熟人处得知了老人的下落,夫妻俩立刻打车来到乡下。高玉莲真诚地对老人说:“你的肠胃不好,不能喝生水,你一个人住谁来给你烧开水?你要是真得点病,谁又能带你去医院?虽然咱们非亲非故,但咱们认识了就是缘分,我们两口子给你养老送终!”夫妻俩给老人收拾了行李带老人一起回到了哈尔滨。
老人回来了,但住处成了问题。刘江和高玉莲原本租住在大安街一处30多来米一室半的小屋里。孩子住稍大的一间,夫妻俩住在稍小的一间里。老人来了以后,夫妻俩就让孩子将大的那间屋子让出来给老人住,让孩子搬小屋来,自己则在粮油店里搭了个吊铺,睡在店里面。高玉莲每天早晨烧好开水,煮好粥和鸡蛋给老人送过去,中午,老人到粮油店来吃午饭,晚上,夫妻俩买好菜回家做饭同老人和孩子一起吃,“一家”四口过得其乐融融。
李庆祥年龄越来越大,一些老年病经常光顾。一次老人患上了严重的前列腺疾病,几天都不能上厕所,老人的脸被憋得通红,但又不好意思对夫妻俩说。老人的变化被高玉莲看在了眼里,一再追问。老人犹豫了半天才说:“不能上厕所。”高玉莲带上老人直奔医院,经过几次输液,老人的病症得到了缓解。从此以后,老人犯病的频率越来越高,夫妻俩带着老人经常往医院跑。每次去医院为老人治病,少则要花几百元,多则需要几千元。几年下来,为了给老人治病,夫妻俩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可刘江却说:“生活再困难也要给老人治病!”
一次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回来,对父母说:“学校催着让交这学期的学费呢。”可偏偏这时李庆祥老人又得了重病。夫妻俩看着手里可怜的几个钱犯了愁,孩子的学费要交,老人的病更要治,这点钱根本就不够。夫妻俩悄悄回农村向亲戚借了钱,才渡过了这个难关。
将“孝”传承下去
“别人进城打工赚钱,你们进城打工倒回来借钱。”亲戚们很不理解。一些朋友也都劝他们,留这样的一个老人在身边就是一个无底洞,挣多少钱都不够填到里面去的,干脆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算了,何况老人也符合进养老院的条件。可是高玉莲却说:“老人的个性太强,我担心他进了养老院会和其他人合不来。要是老人真的在养老院里出个三长两短的,我这一辈子都会内疚的。”
如果说这对农民工夫妻有些什么遗憾,那便是辛苦打工这么多年,没给自己攒下个小房子。高玉莲说:“我和刘江都还年轻力壮,等将来为老人送了终,我们俩一定要好好攒钱在城里买套房子,哪怕小一点也没关系。进城打工都快二十年了,在城里买房一直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刘江夫妻俩的这片“孝心”也传给了儿子。儿子看到父母如亲人一样对待李庆祥老人,也拿老人当亲爷爷对待,帮着打水、洗脚、洗衣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化程度不高的刘江和高玉莲实践着这一古训,并将古训变成家训,不断传承。今年“五一”前夕,刘江和高玉莲被授予“道里区外来务工劳模标兵”的荣誉称号。
道里区经纬街道办事处大安社区党委书记杨玉梅说,他们正把刘江和高玉莲的故事当成“活教材”,在社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