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工精美的金器展品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本报记者 赵彬 摄 昨日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进行了精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演出
本报记者 赵彬 摄
昨日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护精神家园”,陕西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宣传引发各界关注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中平提醒———
山西文物“打”入咱陕西
本报讯(记者 张小刚)“注意到没有?山西的文物已打入咱陕西了。”昨日,为纪念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我省在西安市新城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宣传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中平也来到活动现场,在参观宣传展板时,他说的这句话透露出对陕西文物的保护和开发的焦急心情。
上午10时许,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中平,副省长赵德全,西安市市长孙清云等省市领导出现在活动现场。在省文物局局长赵荣等的陪同下,省市领导参观了各文物单位的展板,并在“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护精神家园”的条幅上签名。这期间,马部长的一句话让在场的文物工作者有了压力,他一边参观,一边问陪同人员:“注意到没有?山西的文物已打入咱陕西了。”他说,在西潼高速路上和火车站,到处都能看到山西文物景点的宣传。陕西是文物大省,周、秦、汉、唐文明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印记。然而,这些珍贵的遗迹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连很多陕西人都说不清自己的家底。而与我们毗邻的山西省,在近几年对文物景点的宣传却走在了前面。
据了解,在前不久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我省有50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而山西却有152处。至此,山西省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71个,远远多于我省的139个。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表示,我省正在加大文物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今年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今后还会逐年增加。
文化遗产日·立法
我省拟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讯(记者 李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陕西,如何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使“流动的记忆”永远延续下去?在昨日省文化厅等部门举行的文化遗产日座谈会上,有关人士透露,我省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
据了解,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西安鼓乐、秦腔等24个项目名列其中。但出现的问题是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甚至消亡。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保护措施,资源破坏和流失情况比较严重,艺术传承后继乏人。
有专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法律的缺失是重要原因。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的,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据悉,国家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另外,江苏、浙江、贵州等省份已经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
昨日,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赵登峰透露,我省计划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省人大常委会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调研计划。
文化遗产日·展览
170份精美“文物大餐”等您品味
本报讯(记者 李彪)昨日下午,“陕西最新考古发现精品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东展馆正式亮相。作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重要活动之一,由省文物局主办的此次展览的170余件文物,荟萃了从2000年以来6年间我省诸多出土文物中的精华。
展厅中,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在眼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西周、东周、汉、北周、唐……一个个历史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据了解,此次展出将持续到9月10日。同时展出的还有从无锡市博物馆借调的清初“四大高僧”与“扬州八怪”书画作品,共92件(组),几乎囊括了扬州画派中所有画家的作品。
文化遗产日·发现
半坡发现6000年前石砚台
本报讯(记者 李彪)半坡博物馆有关人员昨日透露:在半坡遗址大厅改造时,出土了一块6000多年前的石砚,它有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砚台。专家表示,这种造型有别于以往发现的石研磨器,与后来的砚台形制十分接近。
石砚质地为砂岩,呈不规则长方形,长51厘米、宽26厘米、厚约5厘米,周边打制和打磨痕迹明显。正面经过打磨,非常光滑,中部略低,在中部有一个横向的椭圆形砚池;一侧还有一个竖向的椭圆形砚池。刚出土时,在这两个砚池内及周边,还附着有少量的红色颜料。
文化遗产日·欣慰
彩绘将军俑终于有“家”了
咸阳警方昨向文物部门移交案件文物470余件
本报咸阳讯(记者 张为)昨日是“文化遗产日”,咸阳市公安机关将十年来所收缴的案件文物无偿移交给咸阳市文物局,共计470余件。这批文物中包括彩绘将军俑、镇墓兽、石佛、镏金饰器等,属春秋战国、汉、北魏、隋、唐、五代等时期的文物。文物部门奖励咸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人民币5万元。
按照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应在结案3个月后将涉案文物无偿移交文物部门。关于此前警方是怎样保管这些文物、为何这么长时间才移交给文物部门的问题,警方介绍说,此次移交的文物是咸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自1997年以来破获的走私、贩卖、盗掘古墓葬等30起文物案件中追回的,共计470余件,因各种原因一直存放于支队专门的库房中。近期,考虑到缺乏相关知识,怕时间长了文物受到损坏等情况,再者,昨日又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所以,公安机关最终做出决定,将文物全部移交给文物管理部门。
又讯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咸阳文庙近日成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昨日下午,其揭牌仪式在咸阳市博物馆举行。
文化遗产日·对话
殿堂可以营建 历史不能重塑
省文物局长赵荣表示:人为破坏是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
我国的大遗址论及数量和等级,首推陕西,作为文物大省,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遗址就有30处,分布在107个市县,遗址等级高,既有中华文化起源的遗址,又有周、秦、汉、唐四朝的都城、陵园等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技价值的遗址。因此,在各省份大遗址保护过程中,陕西承受的压力最大。
昨日是首个文化遗产日,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人为破坏是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政府将完善大遗址保护方面的专项法规,逐步使大遗址保护有法可依。
破坏遗址就等于毁坏历史
记者:陕西文物保护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赵荣:陕西大遗址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等级高,是我省文物保护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在很长时间里,由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对大遗址采取的是一种不作为的保护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规定了在遗址范围内不能做什么,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
记者:是不是人们对大遗址的认识还不够?
赵荣:是。我们可以营造一座座辉煌的殿堂,但不能重塑厚重的历史。当我们站在大遗址前,那些遗迹就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历史之门,而当我们破坏了它,就等于毁坏了历史。
应建立专项法规保护大遗址
记者:目前,陕西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赵荣: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为破坏因素和自然破坏因素两大类。人为破坏因素是目前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如遗址所在地群众生产活动、群众日常生活、基本建设工程、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遗址所在地及其周边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等。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是,一方面要保护遗址不被破坏,另一方面遗址区的群众要发展生产,比如汉长安城遗址区里这个问题就很突出。
赵荣:是,我认为应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不仅明确遗址区内禁止做什么,还要给出遗址区内可以做什么,使大遗址保护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组成部分。
记者:今后在大遗址保护方面有哪些打算?
赵荣:今年开始全面实施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将以保护和展现周、秦、汉、唐文化遗存为重点,加大对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咸阳遗址、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五陵塬遗址、汉唐长安城、唐帝王陵和统万城、耀州窑遗址的保护力度。计划安排经费8390万元,重点加快周丰镐、秦咸阳、汉五陵塬、汉长安城、唐帝王陵等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防止无规划可依,治理乱搭乱建,破坏遗址的现象。本报记者 张小刚
文化遗产日·表彰
眉县护宝农民 当上全国文保先进
本报讯(记者 李彪)护宝农民当上了“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日前,国家文物局对70位“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眉县马家镇杨家村村民王宁贤因保护青铜器获此殊荣,与他一起受到表彰的还有商洛市考古队队长王昌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