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怀化通道县的侗族同胞们献上了一场原生态舞蹈《芦笙踩堂》。
本报讯昨日上午在省博物馆举行的“湖南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场表演”,为观众奉上了一道“民族菜系”的视听双重盛宴,向人们展示来自民族民间的、带着泥土芳香的原生态文化遗产。
一群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的苗族姑娘在场上欢快地敲起了大鼓——这是来自湘西自治州古丈县的《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它产生于汉代以前的苗族祭祀活动中,千百年来,一直是苗族人民凝结民族力量的号角。女子鼓舞是几十钟苗族鼓舞中的一种,以步伐灵活多变,表意含蓄抒情见长。这一鼓舞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见场中的苗族姑娘们两人围着一面鼓,姿态优美地跳跃旋转,手中的鼓槌准确地在同一时间击中鼓面,发出整齐而富有节奏的鼓点,鼓槌上系的长长丝带上下翩飞,衬着满场飞舞的14个红色身影,美不胜收。
在悠长的芦笙声音中,来自怀化通道县的侗族同胞们献上了一场原生态舞蹈《芦笙踩堂》。它是侗族传统的一种舞蹈形式,以芦笙围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踩着乐曲的节拍而翩翩起舞。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参与,场面热烈壮观。表演内容多为庆祝粮油丰收、乞求神灵保佑,期盼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表演开始前,那些独特的民族乐器就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有些像古代乐器竽,但要长得多,最长的大约有4米,只能立在地上,上边还插上了树枝。正是用这种乐器,表演者们吹奏出味道十足的侗族民乐。男舞者手捧芦笙,迈着稳健的步子绕场转圈,女舞者则头戴银饰,手撑红伞,舞步轻盈活泼。
一声山歌,仿佛夏日里一股山泉从耳边淌过,两名身着民族服装的歌者演唱起桑植民歌《冷水泡茶慢慢浓》。张家界桑植县享有“民歌的海洋”之誉,桑植民歌也因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声里有多种味道:质朴、粗野、风趣、诙谐、奔放的艺术特点,在高唱低吟中凸现了经过千百年锤炼的艺术魅力。
常德丝弦、土家族摆手舞等民间艺术随后也一一上台表演,刚刚在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上载誉归来的红叶组合也献上了《苗岭连北京》、《花轿摇啊摇》两首民歌。从这些展演中,观众感受到了我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魅力,而且能欣喜地发现,这些优秀的民间歌舞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