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然而,保护四合院,困难重重。
与欧洲的“石头文明”不同,北京的民居多是砖木结构。随着时光流逝,木头老化糟朽、墙体开裂坍塌等在所难免,难长期原封保留。
2003年,刚刚改造好的南池子地区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全体工作人员。 “这里太棒了,把房子租给我住吧。”一圈走下来,一位比利时籍工作人员对一户回迁居民半开玩笑地说。
听得这句玩笑,东城区房地经营管理中心解危办主任刘霜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正是这位欢天喜地要租房子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在南池子改造之际曾经四处致信北京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指责南池子改造是“在皇城脚下动土”,“破坏了旧城风貌”。
2000年,南池子地区改造正式启动。距故宫红墙一街之遥的南池子是皇城的禁卫库区,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南池子被形象地称为“龙眼珠子”,然而在修缮改造之前,这颗“龙眼”已经是黯淡无光。
南池子地区内1076户居民只有5座公共厕所,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危旧房占到91.96%,一般破损房占69.41%,严重破损的危房达22.55%,基本完好房仅占8.04%,每年都是防火防汛的重点监测地区。
为了让这颗“龙眼”重新绽放光芒,市政府请来了两院院士吴良镛和周干峙、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孝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邹德慈及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等,组成了“豪华顾问团”。大小专家论证会开了几十个,规划方案前后修改了十几次。历时一年零五个月,终于完成了南池子地区改造的规划论证——
保留原有的胡同肌理,道路的走向、位置及名称与原有街巷基本一致,必须拓宽的道路增加量不超过40%;
区内建筑设计本着原貌整合与文脉延续的原则进行,对31座有价值的四合院、64棵古树进行全面保护;沿南池子大街东侧按传统的四合院形制进行设计,青砖灰瓦、白粉院墙、雕花红窗、金鱼缸、藤萝架……确保原汁原味。
走进现在的南池子大街,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与不远处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商业街遥相呼应,居民在传统的院落里享受着宁静舒适的现代生活。
漫步京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什刹海畔,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建筑重见天日;锣鼓巷里,一处处历经沧桑的院落焕发生机;琉璃厂的书香文化,天桥的市井风情……一处处传统景观强化着古都风貌,成为传承文化的城市符号!
对民居的保护,最难的是存续风貌,保留精魂,在延续精神内核的同时展现古老都城的神韵,让古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呵护与尊重
打开北京市交通地图,宽阔笔直的广安大街是南城地界上一道粗粗的黑线。然而,真正走完这条街的细心人会发现,广安大街并不像地图上画的那样挺直,而是在虎坊桥至珠市口路段走了一段曲线。
原因要追溯到2000年,修建广安大街时,为了保护纪晓岚故居和离此不远的百年老号“德寿堂”,建设方多拿出了七千万元拆迁费,将广安大街虎坊桥至珠市口路段的道路中线南移了近十米,并专门设计了导向岛,用来保护珠市口教堂。为了保护一座名人故居,让一条南城主干道路从规划上彻底“弯腰”,更彰显了大力保护古都风貌的决心。
2005年,北京划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旧城42%的面积被纳入保护范围,并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确定了“在文保区里不能进行成片拆除,只能逐院、甚至是逐屋根据原貌进行修缮”的思路。东城区南锣鼓巷正是实施小规模院落式维修改造的典范之作。在专家们敏锐的目光下,这片古老的街道比初生的婴儿还要娇贵,修缮过程从头至尾都小心翼翼,呵护备至。时任文物局长梅宁华回忆说。
南锣鼓巷地区是京城现存最完好的“棋盘式”四合院保护区。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所以又名“蜈蚣街”。南锣鼓巷历史深厚,人文荟萃,自明清至民国,代有人才出。因此也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有北京罕见的拱门砖雕、照壁、影壁、精美门墩;有清代荣禄府、僧格林沁祠堂;近代蒋介石行辕、茅盾故居等等。
在南锣鼓巷地区的修缮改造中,始终没有出现过伤筋动骨的大拆大建,而是以一组或几组四合院为改造单位,根据院落建筑的保护状况及完残程度,精心制定出维修改造方案,方案充分尊重了原有四合院的建筑格局。重新改造后的院落建筑,除增建了卫生间、厨房、上下水管等市政设施外,建筑的总体外观基本保留和延续了原有四合院的传统特色。
沙井胡同15号院、秦老胡同35号院、帽儿胡同11号院,黑芝麻胡同13号院、板厂胡同27号院、雨儿胡同13号院……一个个带着厚重历史痕迹的院落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保护。如今,灰墙灰瓦的南锣鼓巷已经成了北京又一处别有情趣的时尚据点,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纷纷到这里寻找让他们魂牵梦绕的老北京。
摒弃过去“大拆大建”、“剃平头、起高楼”的旧城改造做法,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越来越多的胡同和四合院得到了科学完善的保护。
在东城区建委,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这样一套周密的流程图:
——院落居民集体签名向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改造申请(第一个100%);——街道办事处实地调查,并依据实际情况向区协调领导小组上报微循环改造工作计划;
——街道办事处会同房地经营中心制定居民搬迁安置方案;
——街道办事处组织居民讨论安置方案,房地经营中心根据居民反馈意见,制定个案;
——居民联签同意安置方案(第二个100%);——房地经营中心组织实施居民搬迁;
——房地经营中心依据规划、建设、文保等部门意见,制定修缮改造工程方案;——按照修缮保护方案具体实施。
以居民自愿为前提,100%的居民提出改造申请,100%的居民同意安置方案。“成熟一个,改造一个”。专家们给这种修缮方法起了一个有生命的名字:“微循环”。
按照“微循环”模式,不久前整治完工的鼓楼东大街成了京城第一条没有拓宽、没有大面积拆改,基本恢复清末民初历史原貌的商业街区,延续了古老街巷的传奇风韵。文保专家谢辰生先生说:“鼓楼东大街的改造完全符合国务院关于城市改造工作的有关要求,并对所有类似街道的改造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古建专家王世仁则认为:“鼓楼东大街通过整治把保存古都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两者结合得非常好。这也是我们保护古都风貌的最高标准。”东城区特聘请文物保护专家全程参与,更避免了在文保知识和古建修复方面的漏洞。
一座座独具色彩的四合院是北京建筑史上的杰作、历朝历代建设者智慧的结晶;一条条错落毗连的胡同串联起了五朝帝都的历史文脉,让人们心怀眷恋,久谈不衰。为了将这些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建筑保护好并延续下去,北京一直在孜孜以求!
老城区改造必须要实现三个目的:第一,改善了人居环境;第二,改善和提升了城市品质;第三,大部分再现了老城区风貌。这三条失去哪一条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2004年3月,宣武区米市胡同43号迎来了20多名外国记者。
“能想象吗?这里大多数的院墙都是这样!”43号的居民拿着一块核桃大小的碎砖,向一群金发碧眼的记者发问。
112户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放不下三张双人床;300多人共用一个一百多米之外的公共厕所;院子里至今没有下水道,居民要自己用桶把生活污水倒到渗水井里;房屋比街面低出1.3米,每家门口都是高高的门槛,但是到了汛期,雨水依然会无情地灌进家里……看到这些场景,外国记者纷纷瞪大了眼睛,闪光灯此起彼伏。
就在米市胡同43号院,隐藏着大名鼎鼎的康有为故居。年轻的康有为曾在这里领导戊戌变法、起草“公车上书”之“万言书”、创办北京出版的第一种民办报刊《中外纪闻》……然而,随着时间的变迁,现在的米市胡同43号只是一个破旧拥挤的大杂院。
这是在旧城改造时遇到的普遍难题。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充盈着五朝帝都的大气磅礴,更是数以万计百姓赖以生存的现实家园。
栉风沐雨,岁月沧桑,砖木结构的民居毕竟不能长久,每20年至30年就应该翻修一次,否则就有危房之虞。根据专家考证,目前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修建于民国年间,最远是清代建造的。但是,它们依然勉力承担着百姓们实际的生活居住功能。“不是旧的东西就都是好的,就都值得保留。”古建专家王世仁说,“不少民国时期由百姓自发建造的住宅并没有遵循四合院的建筑原理,只是简单地修建起来供人居住,这样的房子并没有什么文化价值,也不具备文物意义。”
作为国际名城的北京,不能与破旧并行;作为宜居城市的北京,更不能让市民生活在危房当中。保护好胡同、四合院,不仅是保护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居形态,更是要保护一种传统的居住文化,这种文化是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保护就要给四合院“减负”。
在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规划委、文物局、建委……政府主要部门和专家学者联起手来,织就一张厚实的大网,把一个个历史的瑰宝珍重地揽在怀里。同时,发改委、建委、国土局……也在殚精竭虑地为京城营造更好的民居环境。
2000年到2004年间,北京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构建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格局。
西四北一条至八条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过去胡同里每隔30米就有一根电线杆,空中电线密如蛛网,纵横交错,不仅影响街巷美观,还容易埋下安全隐患。2003年,西四北一条至八条19条大小胡同全部启动煤改电工程。2004年2月15日,对于住在这里的5423户居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一天起,他们告别了几十年来烟熏火燎的燃煤日子,架空的电线被埋入地下,取而代之的是美观大方的新式庭院式路灯。居民头顶上的天空更透亮了,元大都城坊街巷的格局也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现在,站在鼓楼城楼扶栏南望,地安门内大街青砖灰瓦,店铺毗连,古都胡同的肌理清晰可见。远处的皇家建筑群、近处的京味民居,无不凝聚了五朝帝都的精魂,挥洒着古都北京的灵气。
“要通过保护好古都风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这是北京不可竞争的资源。”市委书记刘淇调研本市古都风貌保护工作时,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应是宜居城市。为了实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北京在不断探索,也在不断进步!RJ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