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之路越走越好
编者按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载体。“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省委、省政府据此提出“关中要率先,陕北要跨越,陕南要突破”的发展战略。 各地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面对新一轮发展热潮的到来,神木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新举措,使县域经济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迈出了坚实的发展步伐。本报从今日起刊发一组三篇报道,系统介绍该县的做法。
4月21日,神木县大保当工业园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一期投资预计达740亿元人民币的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南非沙索尔公司与中国神华集团共同建设的大型煤液化项目举行了场前工程奠基仪式。这个受到省委、省政府格外关注的项目的奠基,标志着神木县在资源开发中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神木县是名闻全国的资源大县,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富有拼搏激情和创新精神的38万神木人民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创造了可喜的成绩,变资源大县为经济强县。然而,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地摆到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面前,这就是资源开发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粗、散、乱现象依然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源集约利用意识不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项目不多,产业聚集度不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些矛盾和困难,神木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没有畏难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决心破解这道经济发展中的“难题”,避免重蹈资源型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让神木县以煤为主的资源开发在又快又好的发展新轨道上释放出巨大能量。他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榆林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发展的全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唯一前提。县委、县政府提出,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制定区域开发、城市发展、资源配置等重大经济决策时,首先考虑环境保护,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和重大项目建设时,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先环评,后建设”,严把项目准入关。在工业发展上,彻底改变过去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停止了小火电、小电石、小铁合金、小兰炭等行业新建项目的审批,下大气力解决“五小”工业污染问题,为上大项目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思路决定出路,进入新世纪,他们又以兴建锦界工业园区为契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进行了新的探索。锦界工业园区位于神木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这里就煤近水,交通便利,是建设工业园区的一块十分理想的“风水宝地”,但起步之初,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县委书记郭宝成谈起当年创业的艰难,至今还感慨万端,他说,200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神木县时,锦界还完全是一片荒原。为了建设好这个新型园区,县上前瞻性地将园区面积从8平方公里扩大到42.8平方公里,并坚持了可与国际先进工业园区接轨的生态型的科学规划。为了促成园区的实质性启动,时任县长的他与时任副县长、神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志卿曾多次上北京争取煤电一体化项目,数次赴上海考察煤制甲醇生产项目。四年时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的锦界工业园区,已建成锦界大街、工业大街、新建南路三条大道,与正在建设的振兴路构筑成园区内的市政交通二横二纵交通网,几条主要市政道路绿化工程也相继完成,供园区人民休闲的锦元广场早在2004年就已建成,园区内道路混凝土浇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已经有入园项目27个,总投资175亿元,超过了前20年神木境内基本建设的总投入。5月13日,记者在锦界工业园区采访时亲眼看到,这里现在已是白色楼群鳞次栉比,小区绿茵宛若图画,笔直大道错落有致,火车汽车奔驰如飞,大型塔吊往来穿梭,新建厂房凌空矗立,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已在原来的荒沙滩上拔地而起,堪称神奇!
健康的发展得益于正确的决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神木县对园区的建设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入园项目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资源转化项目。二是对进区企业实行“全程保护”。为了使企业在园区内能够一心一意谋发展,神木县政府自园区启动之日起就下发文件,明令禁止任何政府部门进入园区检查收费,明确规定“到园区与企业商谈任何事情,都要经县长批准方可进入”,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三是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提供一流的公共服务。从2002年至今,短短四年时间内,神木县在锦界工业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5亿元,使区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道路、供电、供水、供热、通信、绿化、污水处理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金融、公安、消防、工商、税务等社会服务和支撑体系也日臻完善。记者在园区看到,街道上方无一条空中电缆,水管、电缆、排污设施等诸多“有用之材”都一次性地被预埋在地下,施工原则是尽量避免出现过去城市建设中经常看到的在街道上开膛破肚的现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50年不落后,这样超前的理念受到许多入区企业的称赞。
超前的眼光和得力的措施保障了锦界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和健康成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个转化”战略在这里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园区内已形成煤电一体化工业片区、煤化工业片区、载能工业片区、建材工业片区等四大产业片区,发展势头良好。6×60万千瓦空冷坑口电厂建设进展顺利,一号机组即将投产发电。60万吨煤制甲醇已有20万吨建成投产,17户载能工业项目全部建成,2户建材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最近,年产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年产10万吨焦油深加工项目等五个新入园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所有入园项目均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配套园区建设的瑶镇水库和采免沟水库每年可供水1.2亿立方米以上,能够满足工业区内已入园项目和即将引进的煤制油大型煤化工项目的需求。工业区已建成110千伏线路变电站两座,330千伏线路变电站1座,近期220千伏线路拟穿区而过,电力资源供应充足。四大片区中基本形成了综合开发、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在60万吨煤转甲醇项目厂区,郭宝成书记熟稔地给记者讲述了“循环经济”在此的实现过程:煤炭企业加工兰炭流程中,形成电石和硅钙,电石在提炼聚氯乙烯过程中形成的废料制成水泥和烧碱;在煤制甲醇过程中,形成的一部分可燃物被加工为无铅汽油,另一部分被加工为醋酸和甲醛;在煤制焦油过程中,所形成的废煤气又被用来发电和供热。如此下来,园区达到增产不增耗,增效不增污的效果,企业实现互补,资源得以再生。一吨几十元的原煤,随着产业链的拉长和循环利用,附加值增加了十几倍,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2005年,锦界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
神木县县长雷正西对记者说,锦界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模式值得圈点。能源开发的优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一条主线。目前我国电力、水泥、冶金等8个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神木县作为全国瞩目的资源大县,有责任在资源开发中趋利避害,走出一条节能降耗增效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锦界工业园区就是神木县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它的崛起表明神木县的资源开发正在步入更快更好的发展轨道。
新型工业迅速崛起和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神木县的经济发展,2005年,神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9.8亿元,原煤产量达到85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0万千瓦,生产玻璃380万重量箱,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三个煤炭基地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一跃而居西部百强县第十五位。今年第一季度,神木县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亿元,同比增长17%。
锦界工业园区的成功实践,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坚定了神木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现在,神木县的干部群众已形成这样的共识: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既要成为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有效手段,更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利器!县委书记郭宝成和县长雷正西说,“十一五”时期,神木县将继续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建设好榆神大(柳塔)公路沿线能源化工产业带,建设好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四个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载能五大产业,把神木建成亿吨级煤炭、千万吨级煤化工、千万吨级载能、千万重量箱玻璃和500万千瓦电力生产基地。在各工业园区,县上都成立了以县长为主任的管委会,实行大眼光大手笔规划、铁政策铁手段管理、高水平高效率服务,使园区真正成为神木县现代工业的聚集区、资源加工转化的示范区,使新型工业化之路在神木越走越好。
(本报通讯员 王志元 本报记者 刘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