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布局散、规模小、工艺差、污染重、效益低”,一度是乡镇企业的形象写照。近日,记者从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召开的“郊县工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获悉,给传统工业注入循环经济“基因”,已成为“十一五”期间郊县工业发展的一个新选项。
单位产品能耗下降近4成
一提起铸造厂,人们就会想到熊熊燃烧的熔铁炉和堆积如山的砂子。可在我市最大的铸造企业——南京秣陵铸造总厂,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形:新建的2台7吨和3吨的冲天炉,不冒黑烟冒青烟,不远处是一条数字砂生产线,废砂循环利用率为98%,实现了铸造行业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工艺要求。厂长梁鑫保报出了一串数据:过去每生产一吨铸件冲天炉煤炭能耗为600公斤,现在为500公斤;过去每生产一吨铸件要产生废砂1.5吨,现在只要20公斤……这一变化,还得从企业与联合国工业环境署“攀亲”说起。1998年,联合国工业环境署选中南京秣陵铸造总厂为GEF(全球环境基金)试点项目,试图通过在乡镇企业中示范新技术,提高中国农村工业的能源利用率,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该项目2004年通过评审实施后,企业与清华、东南大学合作成立技术开发中心,在联合国工业环境署资金扶持下,结合企业自筹资金,投入1亿元进行技改,年生产量从3000吨提高到1.5万吨。预计到2008年,单位产品的能耗将下降近40%。
专“吃”高炉下脚料
在南京板桥钢渣有限责任公司,汪振海总经理形象地说:“企业傍上梅山钢铁公司这个‘大款’后,干的就是从高炉下脚料淘金的活。”炼钢后高炉产生的废钢渣、废铁泥、废瓦斯泥等固体废弃物一向被视为“鸡肋”,大企业因废弃物处理成本高不愿干,小企业因缺乏技术干不了。正是看中了高炉下脚料里隐藏的商机,汪振海自筹资金创办了企业,经过6年打拼,该公司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三废”处理企业,年处理高炉下脚料100万吨。记者了解到,去年该公司从下脚料淘出了20万吨炼钢生铁,相当于节约铁矿石40万吨;生产渣粉50万吨,供各大水泥厂当原材料使用,节约石灰石资源50万吨。无独有偶,与板桥钢渣一江之隔的南京金飞城集团冶金废渣厂,利用紧邻南钢焦化厂、电炉分厂的优势,年处理废钢渣80万吨。为了将废渣“吃干榨尽”,该企业今年还上马了国内首条钢渣粉作原料的建材生产线,年生产新型建材25万吨。
垃圾变成新能源
过去每逢阴雨天,溧水县城永阳镇上空就弥漫着一股臭鸡蛋味。“今年这股怪味闻不到了,这得益于废气治理。”南京金焰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庆雳说起这种变化感慨颇深。金焰锶业生产的碳酸锶主要作为彩电玻壳、烟花爆竹和磁性材料添加剂,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也就是造成恶臭的“罪魁祸首”。为了除臭,企业投入1300万元用于技改,从全国聘请了3位专业从事碳化工程的工程师。去年底,废气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年从硫化氢中回收硫磺2000吨,节约煤炭3000吨,此项技术还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而位于浦口的江苏烽生垃圾制炭有限公司,演绎了垃圾变能源的“魔术”,该公司用只相当于国外设备二十分之一的成本,将生活垃圾变成合成炭,每吨垃圾可产炭280公斤,热值达到5000大卡。目前,企业日处理垃圾能力为1000吨,等于吃掉了南京全市垃圾量的3成。凭借着8项专利、15项企业标准,“烽生”的技术已被国内20多个城市引进采用。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市郊县中小企业局局长周宝康介绍,预计今年全市郊县工业循环经济产值将占郊县工业总量的十分之一。循环经济规模虽然还不够大,企业还不够多,但这些企业为郊县工作树立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榜样,找到了一条资源消耗少、污染小的新路径。据了解,“十一五”期间,郊县工业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将通过提档升级,借助循环经济“点石成金”的功效,改造传统制造业,力争“十一五”末,全市郊县循环经济占总量份额比“十五”末翻一番,走出一条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讯员 叶德华 南京日报记者 吕宁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