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
黄富民简介
生于1962年9月,籍贯江西省临川县。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三三三”工程技术与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会理事,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理事。 “解决交通问题,在交通政策上要使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黄富民日前接受采访时认为,面对日趋拥堵的交通状况,更有必要为公交和步行创造条件,使得市民出行时更多选择这两种最合理的交通方式。
城市总体布局决定交通成败
“城市的总体布局决定城市交通的成败。”谈到城市交通这个话题,作为一位研究城市规划的专家,黄富民首先从宏观高度强调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总体布局不合理,你投入再多的资金,采取再多的措施,交通问题也没法解决好。”提到总体布局,黄富民提醒说,南京目前正在建设东山、仙林、江北3个新市区,在新市区的功能分区上应注意避免地区功能的定位过于单一。河西新城当初单纯地定位在疏散老城人口上,以至于河西成为“卧城”,交通呈现潮汐式现象,连接老城与河西的几条通道在上下班时段十分拥挤。因此,应当提倡分区的混合功能,做到居住与就业的相对平衡。河西地区虽已大片开发,但还留有一些土地,这些地皮最好不再开发房地产,而是用于无污染的新兴产业,使得新城居民就近就业,减轻交通压力。黄富民由此认为,南京的总体规划虽在2001年作了调整,但现在有必要重新修编。不能仅仅规划到2010年,而且应根据经验教训及发展态势做出前瞻性的新规划。修编要吸取河西交通拥挤的教训,新市区规划中要预留足够的通道。仙林新区目前10万人口,规划将来要达到80万,那现在就要规划并预留新区与主城的足够通道,否则新区布局一旦成型要改也难了。
交通政策优先考虑公交、步行
黄富民说,交通政策应使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发展城市交通的指南应该是:优先发展公交,限制小汽车使用,严控摩托车通行,引导自行车出行,鼓励步行上下班。之所以强调协调发展,是因为我国城市大多在交通换乘上缺乏人性化的规划设计。黄富民举例说,在北京火车站,换乘地铁要先出火车站;上海虽然不出火车站就可换乘地铁,但要走较长一段路。相比之下,南京火车站一出检票口走下一层台阶就可换乘地铁。但是,南京地铁换乘公交却不那么方便,地铁站提供私家车、自行车停车场所的更是很少。地铁与公交的建设也应协调发展。地铁固然是最佳的公共交通方式,但只有成网才能起到骨干交通的作用,而成网需要很长的时间。黄富民由此认为,公交投资少、见效快,南京的政府财政尤其在地铁成网之前更应向公交倾斜。加快发展公交并提高服务质量,并对公交行业加强监管。可委托中介机构对各条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如准点率、发车间隔时间等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奖励、惩罚直至取消线路的营运权。
南京应多建支路加密路网
谈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黄富民认为,南京这几年成就很大,正在加紧建设地铁二号线、内环快速路,标志标线、信号控制、路口渠化等交通管理设施更是全国一流。但是,南京与国内不少大城市一样,路网结构还亟待完善。按照国内外经验,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长度比例应为0.3∶1∶2∶6。欧美国家大马路不多却四通八达,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微循环系统”作用很大,几幢小楼组成一个占地往往还不到20000平方米的街坊,街坊之间由街巷隔开,搞单行线十分方便。反观我国,由于城市规划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企事业单位与居民小区都是封闭的大院,使得路网又宽又疏。南京以前也是注重修建大马路,但次干道尤其是支路明显嫌少,致使短途出行也要依赖快速路与主干道。因此,南京今后修建道路的重点应放在多修支路上,由此可以组织更多更有效的单向交通。“我们单位在鼓楼区的鼓楼新村与西桥的交叉点上,门口虽说都是小路,但这一带小路构成的路网很密,我感到出行就很方便。”黄富民还认为,虽然大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但一定要给公交发展预留、划拨必要的土地,提供必要的设施。比如,南京公交场站严重缺乏,不少始末站台连车辆掉头都很困难,政府有责任予以解决。还有,有条件的道路应建港湾式站台,花钱不多,但等于省下了一股车道。通讯员 冯文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