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2006年司法考试北京地区报名即将开始 很多考生都会受到培训学校“小广告”的骚扰
司法考试报名资料被疑泄露
“受害者”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报名环节 但证据不足只能“疑罪从无”虽有隐忧但大家只好选择“忍”
6月14日,2006年司法考试北京地区报名即将开始。 在日常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凡是参加工作后,报名参加过考试的检察官、法官,很多人都在考试前收到来自各个培训学校的信函广告或手机短信广告。不少检察官、法官把“报名资料被泄露”的怀疑目光注视到报名环节上。
一次报名终生不宁?
记者随机走访了市检察院、市检一分院、市检二分院、市高院、市一中院、市二中院以及城八区的所有检察院和法院,曾经报名参加过司法考试的50名检察官和法官。
他们纷纷向记者表示,第一次报名后,凡是没一次性通过考试的人,第二年准能收到培训学校的信函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甚至电话。检察官和法官告诉记者,不单是他们自己的遭遇如此,单位的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遭遇。
内勤成了收发员
“正开着庭呢,刚调成静音的手机闪个没完。打开一看,原来是条司考培训广告……”“好不容易休假几天,单位一大早就打电话说有我的信。以为是当事人来的呢,赶紧上单位。结果打开一看,还是培训广告……”法官小张抱怨道。
在一些检察院、法院,内勤兼职负责收转本处室人员的来信。“每年三四月份,传达室都会给处里转来厚厚一摞这样的信。明知道是培训广告,可毕竟上面写着人家的名字,还得挨个发到桌子上,我简直成了培训学校的收发员了!”某检察院起诉部门的一位内勤说。
通过“排除法”报名环节成疑点
记者了解到,多数收到广告的人没有在任何培训学校留下过个人信息。一些检察官、法官也曾向本单位及上级培训部门询问过此事,结果被告知,单位并没有将工作人员的信息透露给培训学校。
也有人怀疑,是否自己毕业的院校私下透露了信息,但随即被大家否定。否定它的依据是:第一,培训广告信函的信封上,均准确地写出了收信人所在单位的具体处室,而毕业院校只可能了解到毕业学生的去向单位,而不可能了解到具体处室。第二,无法解释为什么第一次考试就直接通过的人收不到培训广告。第三,随着时过境迁,学生毕业时留给学校的手机号码大都已改变,而学校不可能了解到新手机号。
通过“排除法”,不少检察官和法官最终把怀疑的目光注视到司法考试报名环节上。
组织方否认与己有关
随后,记者与北京市司法局内设的北京市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取得联系,询问此事。一位年轻的男工作人员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司法部门绝对不可能将报名者的个人信息外泄给外人。该人同时告诉记者,有可能接触到报名者资料的除司法部门外,还有为司法考试报名提供技术支持的盛世彩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与这家“专门从事司法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科技企业”取得联系后,一位女工作人员也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该公司绝没有做过将司考报名者的个人资料外泄的事。
上午,记者按照培训广告上的联系电话,与北京法大育才文化交流中心等几家培训学校取得联系,所有的工作人员均称不知情。
“我们的怀疑,只是基于一种合理的推断,但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能证实它。按行话说,‘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只能‘疑罪从无’。但是,我觉得有关部门有进一步‘补充侦查’的必要。”检察官小李半开玩笑地说。
没空深究只好“忍”
“从刑事法律上看,很难说这构成了犯罪。”检察官小陈想了想说。“从民事法律上看,如果对方掌握了我们的个人资料,就构成对我们隐私权的侵犯。不过真打起官司来,输赢不好说……”法官小李告诉记者。
不少检察官、法官也表示出担忧,毕竟检察官和法官是执法人员,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了解到,将对检察官、法官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担忧归担忧,检察官和法官们最终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忍”。“平时案子那么多,正事都忙不过来,谁有工夫为它去费精力?”法官小张苦笑道。
相关链接
检察官、法官必须要过司考关
根据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规定,国家对初任法官、检察官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按照这一规定,那些毕业于法律院校的法院、检察院的年轻工作人员,如果一直通不过司法考试,就会一直在书记员序列里徘徊。文/本报记者林红
(应当事人要求,本文涉及的检察官、法官的姓名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