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炫目的灯光、激情的歌舞、放松的人群,歌厅酒吧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夜长沙的标志名片。陈飞摄
引言
没经历过长沙的夜晚,就不会了解长沙。没去过长沙的歌厅酒吧,就不会了解长沙的夜晚。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沙各大歌厅酒吧的门口人流如织,车水马龙,这已经成了一道十余年不变的风景,也成就了著名的“长沙歌厅现象”。歌厅酒吧对于长沙的意义,已不是一种娱乐方式这么简单。它改变了长沙人的生活节奏,点亮了长沙的夜晚。解放西路的“酒吧一条街”加上南门口的夜宵摊,几乎构成了长沙人的面子———外地朋友来长,先去歌厅酒吧泡一阵,然后去夜宵摊点份口味虾,就是最客气的“长沙级”款待。长沙歌厅里,永远不会缺少南来北往慕名而来的看客,他们深知,要想在最短的时间解读长沙城市的气质,歌厅是最好的去处。这里,有最本色的民生百态、最开放的娱乐胸怀以及最生动的市井表达。
娱乐湘军·兴起
发轫于本土市井文化
长沙歌厅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创始的歌厅规模不大,一般只可容纳200至300人,大多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台上歌手唱歌、乐队演奏,台下观众品茶、点歌听歌,有的歌厅也有相声、小品上演,但节目比较单一,主要靠主持人的幽默调侃来营造氛围。
尽管如此,歌厅一面世,就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最多的时候达到100余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洗,如今颇有竞争力的还有10来家,这些歌厅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综合演艺城。2003年,长沙歌厅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据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达4500人次,总营业额约35万元;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亿元。伴随着歌厅文化的发展,演艺型酒吧从2001年开始在解放西路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火爆全城的“酒吧一条街”。它们将酒吧文化和演艺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成为长沙歌厅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长沙歌厅文化发轫于本土市井文化,渗入了一些“舶来”文化元素,从其本质来说属于通俗文化。广义上说,长沙歌厅文化的主题形式包括歌厅、演艺酒吧、KTV等。
长沙歌厅文化一直秉承自己的平民化、通俗化路线,但也不是一俗到底,而是让观众在演员的生活化、艺术化表演中获得快乐,在不知不觉中享受了属于平民生活的大智慧和真善美。
娱乐湘军·观众
让宽容和挑剔并行到底 歌厅酒吧改变着长沙人的生活节奏,长沙人火辣的性格也造就了歌厅酒吧的火热。陈飞摄
长沙的夜晚是从晚上9时开始的。每天到这个时候,形形色色的人等纷纷走进歌厅、酒吧,捧杯茶或端起酒杯,音乐响起,众人的嘴角也微微上扬,主持人一声热络的招呼,表演正式开始。随着舞台上主持人与演员的现场调动,台下数百名观众纷纷情不自禁地唱出声来,手臂更是忙个不停,开心拍、荧光棒挥舞成一片,任何在场的人都会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也是构成长沙歌厅酒吧的一个重要元素———长沙人火辣的性格造就了歌厅酒吧的火热。
长沙的观众是最挑剔的——表演得不好,他们要喝倒彩,要拍屁股走人的;长沙的观众也最宽容——不管你什么新创意新演出,在这个舞台上都可以放马过来,见过大风大浪的观众绝不会大惊小怪。长沙歌厅会以它最直接的方式给你的新作品打分,掌声热烈意味着你可以将之带上更广阔的舞台,嘘声一片则说明你火候不够,还是再回去练几年吧……长沙歌厅里练出来的成果也是全国观众都看得到的——湖南电视悄悄吸收了歌厅文化的精髓,做出一档档电视节目不动声色地在全国占了个先机:大兵主持的展示民间才艺绝活的《谁是英雄》,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多曾在长沙歌厅小试牛刀;方言脱口秀《越策越开心》中的许多段子,不少是有心的编导在长沙歌厅里“拣”回来的……
娱乐湘军·笑星
一次分手让一个城市叹息
大兵、奇志、杨志淳、周卫星、何晶晶、王湘平……多年来,长沙歌厅里摸爬滚打出来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本土笑星。与央视那些全国级的“大腕”不同,这些笑星离我们更近,晚上去歌厅,可以看到他们鲜活的表演,而那些幽默的语言,无一不是来自市井。长沙人提起这些笑星,就像提起自家的熟人一样,往往说到名字就忍不住会心一笑。长沙娱乐场所走出来的最著名的笑星当属奇志、大兵。他们创作的《洗脚城》、《打麻将》等段子深谙长沙方言魅力,不仅引发长沙人的模仿热潮,有的语言已经融入到市民的口头语中。
观众听一遍笑一遍,再听一遍,再笑一遍,怎么演都演不尽、怎么听都听不厌。也难怪直到现在,提起奇志、大兵这对早已分道扬镳的相声搭档,所有长沙人都会由衷地发出一声感慨:“可惜啊!”他们的每段相声,都是在歌厅里顶着长沙人的骂声或者笑声历练出来的;他们的默契,也是在长沙人民的眼皮子底下磨砺出来的。那么多长沙人见证了他们艺术的成长、成熟以致最后步上相声事业的高峰,那么多长沙人希望他们能一直在一起为自己带来欢乐。也就可以理解,当2003年初突然传出两人分手的消息,为什么几乎整个城市都在为之叹息。这便是长沙歌厅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的一呼一吸能如此牵动长沙人的心,因为它从未远离过长沙人的心。
娱乐湘军·求变
迈入第二次创业的门槛
随着文化娱乐形式日趋多元化,在“长沙歌厅现象”美丽的外衣下面,也蕴藏着疲软滑坡乃至盛极而衰的危险。
去年10月,长沙市文化局发布首份《长沙歌厅文化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这些年来,消费者的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和欣赏水平在快速地提升和变化。较之以前,消费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口味更“刁”,更难“伺候”。而歌厅的变化性不大,节目创新相对滞后,上座率下降。虽然歌舞、相声、小品和乐器演奏等传统节目依然是人们喜爱的节目种类,但是消费者更喜欢参与一些互动游戏,单一地欣赏和被动地接受娱乐节目,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另外,新兴娱乐文化的兴起对长沙歌厅文化的冲击比较明显,如网吧、体育健身房等。
一位歌厅经营者认为,目前各大歌厅之间的降价大战是恶性竞争凸现的结果:为了争夺市场和消费者,分散经营的歌厅往往“山头主义”思想严重,好的资源难以整合,好的经验难以学习推广;或者一旦出现什么好经验和好节目,大家便不计成本和不考虑自身实力一哄而上,结果原本是叫好的节目,却变成每个场所如出一辙,毫无创新,缺乏个性。
《长沙歌厅文化的调查与思考》认为,长沙歌厅处在“二次创业”的门槛上,只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思路。第一次创业打造了长沙娱乐文化一面金字招牌——“长沙歌厅现象”,那么第二次创业同样要进行一次品牌的蜕变和提升——打造长沙歌厅文化产业集群。报告设想中的集群是以田汉、琴岛、魅力四射、港岛、大中华、好乐迪、钻石钱柜、八点半搞笑频道、欧阳胖胖、苏荷等9家首批五星级歌厅,外加具有潜质的金色年华、水木年华、金色年代、钵兰街为龙头,拥有一大批经纪公司、猎头公司、舞台设备供应公司、舞美装饰公司、酒水销售公司等配套企业的产业群体,做到一厅一品,各具特色。
其他的想法还包括经营者引入多元化经营、注重人性化设计、引入职业经理人、引进现代娱乐形态、节目创新、定期更换、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的歌厅文化产业集团等。
本版撰文/林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