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增长了,房子变大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张尔根曾经是一年能赚300万元的私营企业老板,现在他的身份是下沙街道高沙社区主任。在他的带动下,高沙社区已是下沙12个社区中的“首富”。一批懂经济、会经营的私营企业老板,正活跃在下沙街道社区基层组织,以社区“领头雁”的身份,带着从农民变市民的老百姓走向更为富裕、休闲的生活。
12位主任8位当过企业老板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建区”到“造城”战略转变,使全区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撤村建居的步伐和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节拍,在下沙新城全速推进。2005年12月31日,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的下沙街道撤村建居工作全部完成。街道原来12个村,全部撤建成社区。
然而,撤村建居后也遗留下一些现实问题。在土地上滚打了一辈子的农民,变成居民后,他们的生活习惯受到冲击,生活质量又将如何保障?这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成为下沙撤村建居后,做好转型工作的一大难题。“当时我们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有序地开展原村级组织的换届工作。”下沙街道党委副书记郭正良告诉记者,主要是选拔一批懂经济、会经营的社区带头人。
实际上,一批张尔根这样的企业老板走上社区领导岗位,并非一蹴而就的。据介绍,当时,下沙街道社区主任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通过街道聘请,引进经营性人才;二是由街道下派干部,到社区担任一把手;三是通过内部选举产生。结合各社区的实际情况,下沙街道把目光聚集在了原下沙镇外出创业的小老板身上。“这些人走南闯北,有见识,懂经营,是搞经济的能手。”郭正良说,“但他们家都在下沙,如果从他们当中选拔一批人才,充实到社区基层组织中,发挥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优势,定能致富一方百姓。”
在街道党组织向这些“下沙籍”的老板提出回到社区带领老百姓致富时,这批自己开厂创业,年收入上百万元的企业主,二话不说,回到社区当起致富“领头雁”。据介绍,目前,下沙街道12个社区中,有8位企业老板在最基层的组织中,担负起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重任。
领头雁激活新建社区经济
引入“新鲜血液”的下沙街道各个社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领头雁”们各出绝活,带动着社区经济的发展,并让撤村建居的老百姓迅速地富裕起来。
2002年高沙村撤村建居后,张尔根被选举为高沙社区主任,一干就是四年。今天他仍坐在当年那间小办公室里。他第一次到高沙社区时,原高沙村的经济已两年停滞不前,账面资产上仅3000万元。当时村民对村委会意见很大,“村委会办公室里的会议桌有很多洞,听说都是被村民砸出来的。”而今天的高沙社区在张尔根的带领下,已是下沙街道“首富”。社区总资产超过8亿元。2004年底,高沙社区首次实现股金分红,居民人均分红2500元,2005年底,人均分红达3000元左右。
除了分红,新型社区的建设也注重居民的生活、医疗保障。高沙社区为此专门开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出台了《高沙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决定男满45周岁、女满35周岁开始,由集体给予购买养老保险到退休年龄。由社区集体出资为社区居民以个体劳动者名义参加养老保险的做法,这在杭州市都还是第一次。
高沙社区只是下沙街道撤村建居后,社区“领头雁”激活一方经济的缩影。下沙街道的其他一些社区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并在商贸、房产、制造业等方面各有突破,而最终的结果是居民每年收入增长了,房子变大了,生活质量提高了。
(杭州日报记者朱聚强通讯员曾唯潇徐建春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