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好,村干部有了工作目标,党员能自觉发挥作用,群众对干部和党员表现好坏有了发言权!”抓基层党建十六七年的恩城镇党委书记姚汝秀夸赞;
“原来有了工作任务,找党员都找不上。现在好了,他们主动上门找活干,党员用心了,我也省心了!”平原镇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博感叹……
采访中,干部群众异口同声给予肯定的,是山东省平原县开展的农村干部、党员“星级化管理”活动。 近年来,平原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建立起了一套有利于管理、使用、监督、考核农村干部、党员的“星级化管理”办法,并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加以完善,解决了农村干部职责不明、工作动力不足,农村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模范带头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激发了农村干部、党员两支队伍的整体活力。
“点起几颗星,照亮一大片”
三国时刘备曾在这里任过县令的平原县,至今仍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44万人口中38万是农民。
2003年,平原县委启动实施了“小康村创建工程”。然而,放眼望去,平原大地上最可挖掘的资源,是散布在农村的13000多名农村党员、3000多名农村干部。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发展,主要得靠练好‘内功’。关键是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核心在于发挥好农村干部、党员两支队伍的作用。”县委书记李文勇说,县委县政府的意图一直很明确,“就是要让他们成为‘小康村创建工程’的排头兵、领头雁,才能‘点起几颗星,照亮一大片’。”
想法好,难度可不小。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村干部与农村党员的精神状态堪忧。一方面,村集体收入减少,导致农村干部报酬低、岗位缺少吸引力,有的甚至连党支部书记的待遇都保证不了,影响了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干部责任不明,压力小,考核不规范,导致一些干部的职责意识淡化。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的管理不到位,致使部分党员的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发挥表率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保证不了“小康村创建工程”的实现,也影响了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
早在2001年,平原县就开始推行以农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星级化管理”制度,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变“一个人的积极性为多数人的积极性”,把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从2004年开始,特别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平原县委从内涵提升、范围延伸、机制完善3个方面,对“星级化管理”进行创新、规范、配套。
“看看得了几个星,工作好坏自分明”
所谓“星级化管理”,就是以工作实绩为核心,根据考评结果定星级,依据星级等次定奖惩,责权利相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体制。
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八星级管理,其他村组干部、党员实行五星级管理。对村党支部书记每3年评定一次,根据任职年限、评议结果和考核得分情况评定星级。评议考核内容包括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村级经济发展、班子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考核内容实际上就包含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李文勇介绍了这些考核标准的内涵。连续3年考核合格、民主评议称职以上的,晋升一个星级,八星级封顶。
对其他村级干部,每年评定一次。评议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5个方面。对党员每年评定一次,内容主要包括“党性好、作用好、本领好、反映好,形象好”等5方面。
“星级评定的程序是非常规范的。”县委组织部的同志介绍,首先是民主评议,乡镇考核评议小组主持召开评议会,村组干部、党员和每户一名代表参加,村组干部逐一上台述职,无职党员汇报思想表现和发挥作用情况,与会人员无记名投票评议。其次有综合考核,对村书记,乡镇对照各项工作逐一打分;对其他村组干部,由乡村两级逐项打分,党员由支部打分。最后是张榜公示。
“看看得了几个星,工作好坏自分明”
,群众对“星级化管理”有如是评价。更重要的是根据星级定奖惩。工作连续受上级表彰的,要加星;出现失误或评议不合格的,要停止晋星甚至免职。党员达不到应得星级的,要亮“黄牌”警告。星级管理与经济、政治待遇都挂钩:村干部按得星多少确定固定补贴;乡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召开六星级以上村党支部书记、五星级村干部和五星级代表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无形中增强了他们争星升级的荣誉感。
与此同时,平原县还制定了更多的配套措施,如对村干部实施“分星级管理”,四星级以上村党支部书记的调整,要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多方筹措资金,落实“星级”村干部经济待遇;创新载体,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为农村干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目前,全县90%以上的无职党员,都确定了岗位和职责。
“红星闪闪照我行,勇当群众领头人”
王凤楼镇店后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殿森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按常规,不干坏了,3年能评上一个星。照这个干法,干到八星得24年!要是连续4年都能当上先进,按规定就可以多加上一颗星,所以就得争当先进。我们当书记的压力都很大啊!”
“星级化管理”的确给农村干部、党员带来了压力、激发出了动力。通过民主评议、考核定星,农村干部工作好坏、党员作用发挥如何,一目了然。干部说:“以前工作没压力,思想没动力,干好干孬一个样。现在不一样了,工作好坏有了标准。”党员说:“原来咱只想交党费、开个会就行了,没有什么压力。今后评星了,得好好表现,星评少了,脸上挂不住啊!”
王杲铺镇看水村党员王文巨前几年光顾着忙活自己的事,村里的事从来不过问,和一般群众一样,结果在评议考核中成了“低星级”党员,对他触动很大。村里根据县委要求,对低星级干部和党员进行帮扶。王文巨一方面在“高星级”党员王兴波的帮扶下,上了蔬菜大棚,提高模范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还主动要求设岗定责,发挥作用。
“星级化管理”对农村干部的触动更大。这一制度的实施,优化了村干部的工作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改善了他们的经济待遇,大大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提高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目前,全县有60%的农村干部、党员成为致富能手,45%的村党支部书记办起了企业。王杲铺镇王杲屯村58岁的老书记孙兰君与村干部、党员们一起,把王杲屯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菜村”,他形容“星级化管理”对村干部的影响是:“红星闪闪照我行,勇当群众领头人!”
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促进了农村干部、党员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每年定期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接受群众评议,促使广大农村干部、党员转变了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从而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自“星级化管理”实施以来,全县“五个好”村级班子由过去的325个增加到现在的575个。(记者 崔士鑫)
管好农村党员干部:有激励才有活力
来源:人民网
经常有人提醒媒体:“村官”的称呼不正确,因为“村官”不是官。这提醒没错,正因为“村官”不是官,这几年村干部的地位就变得有些尴尬,对村干部如何管理和激励也成了一大难题。农村各项改革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方,不是“官”的村干部们连“工资”都无法保证。村干部难当、无人愿意当、没人肯好好当的现象,变得日益突出。
“村官”虽不是官,但却无法否认,在农村,村干部同样履行着与党政官员差不多的管理与服务职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行为,更直接地影响着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关乎党与农民群众关系的亲疏,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稳固。因此,极有必要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高度,积极探索农村干部乃至党员的管理新机制,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方法,靠制度来规范村干部与党员的行为,从根本上激发农村干部、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内在动力。
山东平原县农村干部、党员星级化管理,就是在新形势下强化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有益探索。星级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借鉴党政干部考核激励办法,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推出的以工作实绩为核心、根据考评结果定星级、依据星级等次定奖惩,责权利相统一、运作相对规范的管理机制。它符合实际、简便实用、易于操作,农村干部、党员容易接受,加上系统的配套措施,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考评才有压力,有激励才有活力,有群众参与才有生命力。只有用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无论对党政干部而言,还是对虽不是官、却肩负着农村发展重任的村干部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
搞好新农村建设,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强化基层组织这一核心,必须抓好农村干部、党员这一根本,而关键则在于根据当地实际,建立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对农村干部、党员有效管理、科学激励的新机制。这是衡量县一级党委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应成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否建立起长效机制的重要指标。
作者:彭伟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