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韩宏
在城墙根儿下生活了几十年的西安市民近来感触颇深,自己身边的城市正发生着“突变”,西安的唐风古韵一天天浓厚起来。外地游客惊叹:西安正彰显着城市的个性魅力,越来越大气雄浑,皇城复兴大手笔、大气魄!
是的,千年古都的西安正依托积淀深厚的人文资源,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再现故都历史风貌,重振着汉唐雄风———
一项项复兴工程手笔非凡,彰显着故都的神韵
站在市中心的钟楼上西望,映入眼帘的是一条30米宽、双向四车道的仿古大街,街道两侧满是大气恢弘的仿唐建筑,一眼望不到边儿。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朱红色的横梁,青灰色的屋檐,无不凸显出唐代气象。当年那个不足20米宽,遍布牌匾锦旗制作商铺的西大街早已不见了踪影。
投资35亿元历经4年打造的这条“西部第一金街”上,车水马龙,游客熙攘,镶嵌着明代清真大寺和闻名遐迩的“同盛祥”、“德发长”等餐饮老字号名店,加上那鳞次栉比的大型商厦,恰似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徜徉在这条2公里长的西大街上,恍若踏进了鼎盛时期的唐朝。
西安明城墙是西安的标志和象征。站在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上俯瞰,城墙内侧的狭窄小巷在古代是兵士和战马的通道,人称“马道巷”、“顺城巷”。它被城门分割成18截儿路段,三个城墙拐角还是“死巷”。那些天亮起市、太阳出山收市的“鬼市”,那些遛狗的、耍鸟的、收废品的,更是大煞名城风景。
元旦前夕,作为西安唐皇城复兴工程的开篇之作,投资7个亿的顺城巷改造工程全线贯通,13.7公里长的巷道青石铺道,仿古街肆错落有致。古城墙、顺城巷、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碑林、东岳庙、广仁寺、董仲舒墓、湘子庙、雷神庙、万阁楼等景点景景相连,个个鲜亮,整个顺城巷成了西安的一道旅游新景。走在其间,仿佛穿行在历史的悠悠隧道。
城墙里,作为西安的一张新名片,书院门三学街历史文化散步道建设已初具规模,500米长的街道上,重要文物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有隋朝的宝庆寺华塔,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唐末五代的西安碑林。这条散步道将再现古时街肆的繁华,建成西安市的经典历史文化街区,让游客“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
这些只是耗资500亿元的西安皇城复兴工程的“冰山一角”。
大雁塔旁的曲江新区,正在实施盛唐文化复兴工程,“用盛唐文化打造中国名片”,建设世界级唐文化旅游区。已竣工开放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震撼着中外游客。正在建设的大唐不夜城、大唐爱情谷、丝路风情园等众多历史人文景观,无不昭显着“人文之都”的古风神韵。今年5月28日,曲江新区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西安市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志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个新里程。
每天,夜幕降临时,坐落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人山人海的大唐芙蓉园里,好一派“国人震撼、世界称奇”的盛唐美景———紫云楼、侍女馆、芳林苑、陆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饮等63个仿唐景点灿若银河;120米宽的水幕上上演的大型水火奇观“轰破”了夜的宁静,音乐喷泉、激光、焰火、水雷、水雾此起彼伏,撼人心魄……
原先空旷寥落的浐灞河上,浐灞生态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这里将崛起“西部第一水城”。全部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0平方公里湿地,15000亩水面,绿化面积占70%的景观区,将成为我国西部城市化的生态区、生态化的新市区,发展会展商贸、旅游休闲、生态住宅产业。
在浐、灞河上兴建的“广运潭”旧址上,如今,四周13.53平方公里范围,正在建设动态游览、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和灞河水体等四个景观区,届时将形成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作为浐灞生态区的龙头工程,3到5年时间,这里将建成西安的生态带、景观带、旅游带、经济带。西安还要逐步治理周边八条河流,形成2万亩水面,最终恢复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盛景。
西安正在建设延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城市”
西安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1120多年的建都史,被誉为“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但长期以来,这座古城更多地担负了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存留不多的古建筑、古遗迹,大多淹没在现代钢筋混凝土大楼的“汪洋大海”中,古文化遗址、遗迹的精、气、神已无力从中彰显;同时,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名城保护在空间上产生了矛盾——大量的城市建设需要用地,但大片土地被文物古迹遗址占据着;城墙内文保单位密集,遗存着隋唐至明清显性和隐性的文化资源,却被省市区行政机构占据着——西安在历史名城保护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历史文化名城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西安的历史风貌和文物古迹是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固根基,必须留住城市的优势和文脉,否则,愧对祖先,愧对后人!西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形成了共识。
西安市市长孙清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意味深长地说:“名城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但决不能摒弃历史,摒弃体现历史风貌的特色文化。失去保护的发展,将使发展变成一种失去方向性的破坏。只有加强保护,才能更好地延续名城特色,才能使之以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同时,名城要获得生机与活力,必须进行适度、保护性的开发建设和更新。要在保护历史名城的前提下,提高现代市民生活必备的城市功能。”他认为,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
新修编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拉开城市骨架,逐步形成“九宫格局”、“一城多心”的空间结构。计划用50——70年的时间,精雕细刻,逐步恢复古都的城市肌理。目前的西安正千方百计保护古都独特的神韵和风貌,逐渐恢复历史人文景观体系,建设保存、延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城市”。
西安在实施‘新旧分治”中,启动实施了“唐皇城复兴计划”,对老城区建设性保护明城格局和建筑风貌。西安正从大遗址到标志性建筑,从隋唐城市棋盘式格局到隐性的文化遗产,从西安城墙到历史街区,从古都风貌到民俗文化进行整体保护。通过对历史古迹保护、历史景点标识、历史标志性建筑复原与街区保护等方式,逐渐恢复历史人文景观体系,以保持老城区的活力和魅力。拟用几十年时间,在城墙内13平方公里区域恢复唐、明代历史街区,让游人走进西安城墙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据了解,现在的城门以后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标志,城墙内的交通将以公共运输系统为主,慢速无污染运输车将替代汽车,将会出现更多的步行街。
为疏解和转移老城区的密度和保护建设压力,市委、市政府已决定率先将行政中心从城墙内外迁,进而带动相关城市功能的转移。近日,这一报告已经国务院和陕西省政府批复同意,西安市人民政府将迁至10公里外的北郊,这里正在建设一座与西安老城遥相呼应的新城。
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自然资源相互依托,正在铸就西安鲜明的城市特色。西安,这个靓丽的“人文之都”正在西部崛起。(原载6月9日《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