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震撼为何这么大——上海金山区125名青年干部下村锻炼之后
新华网上海6月13日电(记者慎海雄、肖春飞、吴复民)从去年底开始,上海金山区的125名青年干部背起行囊走出机关,被下派到123个行政村“上班”。 金山区委对下派干部有一系列刚性规定,如走门串户不少于100户人家,每周至少要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户家里住一天,提交一份农村调研报告等。 半年时间过去了,这些下派干部脸黑了,待人处事沉稳了,和老百姓会拉家常了。不少人表示,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终身受益的教育和锻炼。
从“水土不服”到“如鱼得水”
下派干部的第一个感受并不是城乡生活的落差,而是进入角色难。他们从机关来到基层,虽然满腹经纶、理论素养不低,却深感无法快速与群众打成一片,甚至连和老百姓说话都成为难题,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欠缺。 区委办公室信息科长夏雷下派到山阳镇中兴村,他说下村感受是“一波三折”:“下村前,想大干快上、立竿见影,对困难虽有一定思想准备,但对向基层学习、向农民学习、向村干部学习的意识并不强烈。”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足足讲了5分钟,但台下村民却说“听不懂”。“连跟老百姓说话沟通都不行,怎么和他们交心?”夏雷深受触动:虽然长期在机关工作,但对政策往往是一知半解。“比如,农民最关心医疗、镇保、动拆迁、安居,这些我以前也关注过,但根本没想到具体工作是这么细。刚进村时,我觉得自己这样的干部真没什么用,不能给农民帮忙,对村里的事没任何作用。” 和夏雷一样,许多年轻干部一进村就遇到了“水土不服”。他们发现,在机关呆的时间久了,指手画脚惯了,从没想过基层工作有多难,更不掌握老百姓到底要解决哪些最现实的问题。大家意识到自己只是“走近”而不是“走进”农村,还是浮在表面。
驻村干部开始学习医保、镇保、动拆迁等政策,反复抠、细细嚼;茶余饭后深入农家,慢慢进入了角色,下派干部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夏雷说:“我经历了从‘驻村’到‘住村’再到‘主村’的转变,从形式上下村到沉下去搞调研。后来,我就能在村务中起作用了。”区委组织部下派干部顾美萍说,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后,运用自己的理论水平开展工作,逐渐感到村干部愿意听你的话了,老百姓也信任你了,终于尝到“如鱼得水”的滋味。
动力来自老百姓的热情与期盼
深入农村后,驻村干部被村民们的淳朴热情和热切的期望所深深感动。“老百姓太好了,他们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他们没感情?”驻在张堰镇旧港村的顾美萍说。 驻村干部们都忘不了住进农家第一晚的复杂心情,许多人失眠了。“住进农家,就像第一次去婆家。”顾美萍说,睡觉前,女主人把自己取暖用的“汤婆子”硬塞给她。她说:每一次住进农家,都被深深感动。 在感受农民热情的同时,下派干部也感受到巨大的城乡差距,领悟了老百姓的期盼。区政府办公室干部黄礼勇下派到漕泾镇金光村,深入调研后总结出农民有“五怕”与“五盼”:怕生病无钱治、灾害突降临、在家无工作、生意老亏本、子女不成材;盼全家身体好、有人进镇保、家人都工作、村里多关照、子女有能耐。 农民无声的关爱和殷切的期盼感动了这些青年干部,成为他们巨大的精神动力。工业区胥浦村26岁的宋晓峰去年被查出患尿毒症,父亲上吊自尽,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妻子也回到娘家,留下才3个月大的孩子,宋晓峰陷入绝望,想一死了之。下派干部席德华获悉后,一个月上门5次做工作,替他落实工作、社保,又联系医院。除夕之夜,宋晓峰给席德华发来手机短信:“爆竹声声激人进,感激涕零恩人情!”目前,宋晓峰的肾移植手术已成功。
爱民才能为民
金山区在上海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爱民才能为民。”区委书记李毓毅说,夯实基础、抓好基层、发展经济,关键要培养一支对人民群众感情深、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
李毓毅表示,金山区正在研究如何形成干部下基层培养锻炼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让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加深对群众的感情、锻炼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125名青年干部下村外,金山区还开展了“双百结对”,即136个机关党支部和136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千人帮万人”,即全区千名机关干部结对帮助万户贫困家庭。
另一方面,青年干部下基层重在锻炼、加强全程指导。金山区委组织部有专人负责联系和指导下派干部,并定期让他们面对面交流,缩短适应期、相互取长补短。下派干部一律不挂实职,并实行原籍地、工作地“回避”制度。 记者了解到,125名下派干部一半是副处级后备干部。金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邱运理认为,青年干部下基层的业绩应当与他们的成长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据悉,金山区已着手研究对这次下派干部中表现优秀的予以提拔任用,对表现平平和不佳者予以调整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