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标准:首先对病人有同情心和爱心,其次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精湛的技术,最后自己要有健康的身体。———郝克强
在省肿瘤医院骨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放着这样一份清单:
2003年孙发基男40岁阿城骶骨巨大肿瘤1500元
2003年宋爱民逊克右大腿内侧脂肪肉瘤1000元
2003年田淑芝57岁集贤双侧肘关节滑膜软骨瘤1000元
……
2004年刘霞37岁伊春左上臂纤细肉瘤1000元
……
2005年哈市道里某农村一患者右手中指肿瘤800元
护士们说,这是一份退红包清单,是这些年来,郝主任交给他们退给患者的无数个红包中的一部分记录。
给患者往回退红包
“到医院治病不给医生红包,医生就不会给好好治病”,在很多老百姓心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所以几乎每个来找郝克强看病的患者都会给他递上一个红包,正是因此,骨外科的护士长也有了另一份工作———退红包。护士长程淑萍说,她到骨外科三年,退红包的工作是上一任护士长特意交代下来的。“有一些患者给红包时,郝主任经常是自己就退掉了。而有一些,郝主任会直接说,行,我收下了。等病人进了手术室,他才把红包交给我,告诉我开始手术后把红包还给病人家属,让他们放心。每一次退红包,我都会做个记录,到现在已经记了不知道多少了。”
提起红包,骨科的医生和护士们都有很深的感触。现任主任王玉学说,一次一位患者的红包竟送了两袋子大蒜,面对这样的红包,医生们既感到好笑,又有些心酸。郝克强说,送红包已经成为了一种腐败的社会现象,“信者为医”,一个医生只要让患者相信,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了。
每到过年过节,经常有一些治愈的患者拿着礼物来家里探望郝克强。郝克强的儿媳说,自打她嫁到郝家,逢年过节总会有一些陌生的面孔来家里看望郝克强,“他们拿什么的都有,有的是小米,有的送黄米,有的是鸡蛋。东西都不值钱,但这些人一来,公公和婆婆总是很热情。”
一位患者说,他住院的时候,郝大夫不但把红包给他退了回来,还经常给他送点小米粥;一位患者说,郝主任每天至少会来看他两次,一看到郝主任他心里立刻就踏实了;一位患者说,其实他们是真心实意想感谢郝大夫,郝大夫对患者实在是太好了,红包不要,他们就只好经常来看看郝大夫。
郝克强的妻子说:“我们家老郝的很多患者都是农村人,他们说话做事很单纯,他们能挎着一篮鸡蛋来看你,比有些人送成百上千的钱的情分还要重。面对这样的礼物,我们真的无法拒绝。”
“愿用我的器官救郝主任”
家住阿城的李笑芬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郝主任为她做手术累得大汗淋漓,年三十晚上给还在住院的她送去芹菜馅饺子。
自打出生李笑芬的腰上就有一个包,随着年龄的增长包也越长越大。2003年,这个包已经长得像一个米袋子。李笑芬每天背着这个“米袋子”,不能坐不能睡,连上厕所都十分困难。走了很多医院,有的说治不了,有的说手术费至少要5万元。因为负担不了高昂的费用,病就一天天拖了下来。找到郝克强时,郝克强也被她吓了一跳。“因为随时有生命危险,郝主任马上为我安排了手术。可是手术费用我承受不了,我还是想放弃。当时郝大夫说,不能因为没钱就不治病啊,我会帮你想办法的。”就这样,郝克强为李笑芬做了手术。手术整整进行了6个小时,切下了一个15公斤重的大肿瘤。由于手术创面大,术后还得输血。可此时李笑芬已经拿不出钱了,郝克强让妻子从家里取来1000元,存进了她的账户。
李笑芬得知郝克强得了癌症住进医院是今年3月份的事,“那天早上,我和丈夫起了个大早,就想再看看郝大夫。我想,像他这么好的人咋能得这病呢?看着他躺在床上,我问护士长,郝大夫需不需要移植?我可以献出我的器官,只要郝大夫活着,让我做什么都行,护士长摇了摇头。”“临走时,郝大夫硬塞给我二百块钱,说是给我的车钱,不要都不行。”
让患者用白毛巾代替纱布
郝克强说,来看病的有一大部分是农村的患者,他们没钱但得保命啊,能帮他们省点就省点吧。在骨外科流传着一件郝克强帮患者省钱的经典故事:因为骨科一些患者术后创面大,经常需要换药,有时换一次药就要用掉将近一包的纱布。在医院一包纱布最少也要十元钱,一些患者难以承受。看到这种情况,郝克强就告诉患者家属,到外面买几块纯棉的白毛巾来替换纱布,用一次以后自己洗干净然后交给护士送去消毒,这样反复使用就可以省不少钱。“严格说,这种情况在医院是不允许的,但为了帮患者省钱,他就这么做了。”王玉学说。
郝克强对病人好,从医生到护士都早已司空见惯。每天必定查两次房,让妻子给病人做“小灶”,自己动手给脚部手术的病人做鞋……因为有一个时刻想着为病人省钱的主任,这个科室永远是医院里奖金最低的,医生们说,有时也有想法,但是主任也和大家一样,他付出的更多。
患者家属道歉
在肿瘤医院的医务科,从来见不到去投诉郝克强的患者。“他对患者从来都是和颜悦色,脾气好的不得了。不管患者怎样,他都会耐心对待。”说起这点王玉学对这位老主任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次,一位晚期骨癌患者来到医院。家属找到郝克强,态度很激动地说:“必须把病人完全治好,否则我们是不会答应的。”看着这位家属,郝克强笑了笑说:“晚期癌症患者完全治好的可能性真的很小,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延长他的生命。”可这位家属说什么也不同意。于是郝克强找出国内外关于晚期骨癌的治疗方法和病例,不厌其烦地为他解释,介绍可行的治疗方法。他说,他自己也是一名癌症患者,他都不能确定自己的病能不能好。听到这样的话,这位患者家属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后来这位患者出院时,家属特意找到郝克强,为自己当初的鲁莽和激动向他道歉。
郝克强常对自己下属的医护人员说,因为服务态度和患者发生争执是医生犯的最低级的错误。患者到医院来看病,他们正是面对灾难的时候,医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让他们安心治病,沟通和理解很重要。
“军中保尔”的荣誉
有郝大夫一半
苑爱时是一名消防战士,1990年因为一次训练左膝关节受伤患了骨肉瘤,当年的他只有19岁。当部队领导们带着他来到肿瘤医院找到郝克强时,郝克强马上将他收入了医院,并召开了病情讨论会。会上多数医生认为这种骨肉瘤要想彻底根治唯一的办法就是截肢,其次是换人工关节。换人工关节虽然也能治好病,但整个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太大,不值得冒险。但是,主张
换人工关节的郝克强当时说,“他才19岁,还是个孩子啊。就这么失去一条腿,以后的路让他怎么走?”最
后,郝克强顶住了大家的意见,为苑爱时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完成得很成功,但是我是术后两个月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病就是骨癌。”苑爱时说。偶然听说自己的病情后,苑爱时真的绝望了,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于是他开始在病房里喝酒,拒绝接受治疗。郝克强听说后,连着几天下班后来到病房和他谈心,“郝主任告诉我,人活着就要活出骨气,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和疾病抗争的精神和毅力。”“从那以后我的心情逐渐好多了,身体也慢慢的恢复了。在医院住了四个多月,郝主任每天都会去看我,和我聊上几句。”
出院后,苑爱时又和从前一样投入了训练,翻墙、攀登、过障碍……心里一直记着郝克强的话———“打不垮的是精神”。他忘我的训练,在接到救火任务时,他和其他战友一样勇闯火场……他出色的表现受到部队的嘉奖,他被战友们称为“军中保尔”。在获奖的那天,苑爱时第一个给郝克强打了电话,感谢他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告诉他自己成功了。“这个军功章里有郝主任的一半。”苑爱时说。
有一首歌里这样赞颂———有一种人总是帮助穷人,有一种人总是不忘恩人,有一种人总是心疼老人,有一种人总是关心友人,有一种人总是善待生人,有一种人总是体谅别人,有一种人总是牵挂亲人……
是的,你不奢望走过的地方开满鲜花,掉下的眼泪成为珍珠,不说让世界充满爱,只是很想让周围的朋友感觉到温暖。善良,它在一个人身上所折射出的光芒,比美貌或是才华等任何光环都更耀眼。善良的人,谢谢你。一直以来受到这善良的光辉庇护的人们,会永远祝福你。(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