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讯 近段时间,连绵阴雨给海沧区海沧镇囷瑶村蒙上了沉重阴影。
据统计,囷瑶村1600多亩菜地中,超1000亩变成水塘,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万元,为历史最高。
“钱在水里流走”
见到记者,53岁的村民林炳元已有几分醉意,他坚持要带记者到受灾菜地走一圈。
“往年这时节正是丰收季节,白天都在干活,哪有闲情喝酒”,当了30多年菜农的林炳元说,看着泡在田里的辣椒逐渐腐烂,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干脆借酒消愁。
记者看到,铁路沿线囷瑶村两侧数百亩长得一米多高的辣椒树已枯黄,挂着的辣椒大都已腐烂。
几位村民向记者证实,往年6、7月可以大面积采摘辣椒,大都出口,一公斤可卖到10元,采购商抢着要,种一亩地可获利两三千元。
对于林炳元来说,今年的投资最惨重,“以前也受灾过,但今年却接近‘破产’,只能眼睁睁看着钱泡在水里,然后被水冲走。”
村民无奈提高菜价
记者来到该村第九小组,但当地村民对于灾害损失显得相当冷淡,在菜地不断被淹后,他们显得很失望。
囷瑶村第九小组小组长王加顶正在田里采摘一些空心菜,按他的说法,组里200多亩地,4月份以来,已被淹了三次,每亩损失上千元不等。
王加顶说,他已多次统计了村民损失,由于没有任何补偿,村民现在一听说要问灾害损失,态度都很差。
在王加顶的印象里,村里的水叶菜是厦门蔬菜市场的最大供应商,正常供应时,每箩筐100多公斤空心菜,一天就要输出100多筐,但现在降到了只有几十筐。
暴雨过后,由于空心菜需求量大,村民只能将菜价提高。
菜地每年都被水淹
据了解,囷瑶行政村下设9个自然村,全村4000多人,共有集体土地20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4分左右。
在囷瑶村口,记者见到正准备外出办事的村支委陈建南。
陈建南告诉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农田改菜地后,全村1600多亩生产性土地全部用来种菜(除去房屋、旱地和农田)。
随着海沧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周边农田不断被征用,而囷瑶村却还一直拥有大规模成片种植菜地。
陈建南说,凭借这一优势,囷瑶村很快跃身成为厦门最大的菜基地,水叶菜(特别是空心菜)供应量约占厦门岛内水叶菜80%以上,一亩菜地年产值能达10000元(是原来农田10倍),菜农们种菜积极性很高。
但村民们心中总是有个隐忧,陈建南说,由于囷瑶村地势偏低,靠海的排洪沟又小排水不畅,每年7、8月份台风季节,囷瑶村的菜地都会变成泽国。
“后面一些菜农干脆跑到东孚、龙海去包地种菜。”陈建南说,由于地势偏低被水淹灌是天灾,村里也没办法解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