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白求恩在自己房间的门上挂上了“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的标牌,并让身边的朋友称呼他:诺尔曼·白求恩。那块标牌和名字都是属于他祖父的,那时,年仅8岁的白求恩已经立志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1916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科专业毕业后,白求恩又在1923年通过严格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眼见事业即将前途无量,白求恩却爱上了比他小11岁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斯,并不顾双方的父母反对,与其闪电结婚。
婚后的白求恩带着妻子搬到美国底特律居住。原本打算开设诊所糊口,但白求恩的诊所面对的是社会的下层,来就诊的病人只能支付很少的钱。白求恩不惜成本为每个病人医治,导致自己入不敷出。祸不单行,白求恩发现自己染上了肺结核———在上世纪20年代,这基本是不治之症。不愿耽误妻子的青春年华,白求恩毅然提出离婚。
在白求恩尝试“人工气胸”治疗自己的肺结核时,这门技术还没有得到临床肯定。但白求恩以医者的探索精神进行尝试,很幸运,他痊愈了,还成为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门技术的13位专家之一。
1928年到1934年,白求恩的事业可谓平步青云。1935年,在魁北克的圣心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的白求恩已是加拿大年薪最高的医生之一。同年11月,白求恩申请加入加拿大共产党。次年11月,他开始了国际医疗援助行动。在第一站马德里,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血库和输血技术,这在世界医疗史和输血史上占有重要的里程碑地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1938年11月到1939年2月间,白求恩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行程750公里,做手术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了大批伤员。持续的疲劳加上战地条件的艰苦,让不满50岁的白求恩视力大大减退,牙齿松动,一只耳朵变聋,看起来像个老人。为拯救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的伤员,白求恩带病坚持手术,结果在手术中发生感染,他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败血症去世。据说为了替白求恩找一个不被日本鬼子蹂躏的理想安葬地,在他去世当晚,八路军战士扛着他的遗体翻山越岭,途经很多村落,当地的老百姓们也自发地跟着队伍,踏着白雪,为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送完最后一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