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推广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出现下乡干部“自带饭票”现象,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有人怀疑,“零接待”能走多远?这一办法能治理好公款吃喝风吗?实际上,干部“自带饭票”成为新闻,本身就值得反思。
干部不用公款吃喝,也不到群众那里白吃白喝,当然是好事。可这新鲜事,怎么看怎么别扭。脑海中不禁就想起那首熟悉的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想当年,干部“自带干粮”这样的事,在苏区百姓看来,与旧官吏作威作福、不顾百姓疾苦相比,那确是个大大的新闻,值得编成歌传唱。但这种类似党在苏区时的“旧闻”,为什么几十年后,人们仍然感到新鲜,甚至竟有人提出质疑呢?
说实在的,这一新闻涉及的吃喝问题,本身已是老生常谈。打击公款吃喝喊了这么多年,据说中央相关文件就先后发过百十多个,却就是管不住公款吃喝的一张嘴。“人人喊打”,却“久打不绝”,终于使公款吃喝变成了一个“古老话题”,管这事的人不再认真,说这事的人也没了劲头。时至今日,听说干部大吃大喝,人们的愤慨之情,早已销减了许多。即使举出全国一年公费吃喝2000亿元的天文数字,许多干部也会反应迟钝。但是老百姓的不满可没消除,当党员干部在大小酒店旁若无人、胡吃海喝之际,他们心中的怨气正在悄悄地升腾。
所以虽是老生常谈,我们却不能忽视这张嘴带来的效应!七一快到了,人们爱回顾党史。要知道,当年的共产党人正是凭着崇高的革命信念,自觉地为民谋利、不与民争食,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走上了执政地位。歌颂苏区干部的民歌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如果管不住这张嘴,不仅仅是有形的一年2000亿元的公款损耗,可能吃垮财政,更可能吃坏党风、吃背民心,后果堪虞。当然,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对党的成员的管理,更多地要从主要靠革命激情而转变为用制度管人,从主要通过干部自律转变为包括社会监督在内的“他律”。这是党与85年前很大的不同之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制度有了,但是没有形成制度运行的机制。就像汽车零件,质量再好,摆在那里,没有组合,照样无法行驶。我们的制度就缺乏有机的组合,尤其缺乏“原动力”。“原动力”是什么?就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广大的人民群众。国外治理公款吃喝的高招不少,比如宴请要公布菜单,请了哪些人都要具体注明,甚至请客的效果都要评估,等等,让想一尝公款吃喝乐趣的官员们望而生畏。这些招数不错,但如果只有官员监督官员,他们仍会有办法编造、瞒哄,必须政府收支公开透明了,纳税人能有效监督,制度才会起作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有了好的制度,还必须真正让群众参与、人民监督,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干部“自带饭票”成新闻,反映出群众对公款吃喝风屡禁不止的不满,也暗示着群众对我们的制度与党员干部的不信任。试想,如果作为执政党,我们的制度设计,竟连一张嘴都管不住,制度的权威性如何体现?如果作为党的干部,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还能奢望他们在别的方面严格自律、体现先进性吗?虽然不能说把公款吃喝管住了,党风就彻底好转了。但这可以作为干部作风好坏的风向标,制度是否起作用的指示计。世界上能管住公款吃喝这张嘴的先例并不鲜见,因此我们也应重新树立信心,终有一天,会让干部“自带饭票”不再是新闻。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