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前教育已陷入缺乏文化时期,学生成了机器,而一些老师则而成了给机器加油生产分数者。”大众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每当听到中小学生哼唱《两只蝴蝶》或者《双截棍》,现任北京大学附中河南分校督学、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外国语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王国平就感到焦急和愤怒。为此他一夜写下了8首歌词清新健康的校园歌曲,由音乐老师谱曲教孩子们歌唱。曾长时间从事小学教育高中教学的王国平他对教育现状表示了他的,因觉得高中生在当前环境下造成的思维定型,导致无法改变,为此放弃了高中的教学生涯,开始从事小学生的教育。 王国平仍在担忧,他说教育本应是最丰富文化的展现地,但现在一些最欠缺的恰恰就是文化,教育系统到处充斥着急功近利的行为,唯分数是命,市场化的校园也逃不过商家炒作的诸种做秀,误导了孩子和腐蚀幼小的心灵。
教育博士放弃高中教小学的背后
“我最初教的是高中,当时眼睛只盯住学生的成绩,时间一长,我发现有了问题。”今年51岁的王国平曾在黑龙江、山东、福建、山西等地,从事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跑1万米,如果想在高中的后5000米跑得更快,前面的5000米一定要保存好体力。”王国平依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万米理论”。“可现在不少人都有些急功近利,不论黑猫白猫,弄出高分就是好猫,学校、老师、学生都脱不开这个‘好猫’论。”
所以,王国平把小学当成了自己理论的实践之处,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健康宽松的氛围中成长。“我们这一代人上高中之前都没有压力,所以到了大学仍然学习。现在的一代,他们是被环境逼出来的,一旦脱离了环境就管不住自己,很多孩子一上大学,就开始在网吧里放纵。”
6月2日,我们采访王国平时,他对目前的教育现状有着自己的看法,“当前教育已陷入缺乏文化时期,有一次我在校园里走,听见几个小学生在唱《两只蝴蝶》,什么‘亲爱的你张张嘴’,我非常生气,也很担心。为什么几岁的小孩子会唱这样的歌曲呢?”
“除了《两只蝴蝶》,我还常听到一些孩子在唱《双截棍》,然而,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唱什么,别人也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这样的歌曲,当然不是小孩子该唱的歌。但这是不是也表明我们的校园歌曲不够多、不够好?”
于是,他“一怒之下”,在一夜之间为该校的孩子们创作了8首校园歌曲,并印刷成彩色的校本教材。翻开这本《七彩旋律校歌集》,扉页上印着几句话:有梦就要有摇篮,有爱就要有家园,有歌就要有主旋,愿我们一起唱——爱满校园。这是王国平最得意的几句,他把它们写进了8首歌中的《亲亲校园》,这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歌曲。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白鹅浮绿水,杏花伴春雨;瀑落九天外,河流白云里。我在中原背古诗,背呀背古诗,灿烂文化多神奇。”歌词结合古诗,古朴美丽,王国平欣喜地看到,校园里孩子们暂时摆脱了“两只蝴蝶”的骚扰,重新唱起了属于他们的歌曲。
“写这样的词用意很明显,一方面是填补,另一方面也是抵制。我相信它们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王国平说。
走偏的多样化教育
“不少学校都在庆祝万圣节等洋节,这是西方的鬼节,有人把这误以为校园文化,我看它是学校标榜国际化的一种误导,是学校背后的商家在炒作,是胡闹。”王国平觉得,一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除了一些不冷静的跟风之外,过于依靠市场规律办事,将商业炒作的因素引入校园,不利于学校正常教育的开展。
据了解,在校园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国内一些学校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比如,一些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读经活动,一些学校甚至将国学列入学生必修课。
“学校的这些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教育也需要多样性,但不能过于注重形式,毕竟,国学不能代表全部。”王国平说。
事实上,不少学校在边缘教育上也做了不少文章,各类花样繁多的活动几乎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有学者认为,这些做法的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如果失去课堂教学质量,忽视核心教学,就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王国平刚来学校时,正流行给学生过生日,被他立即制止。“有人说这就是人文关怀,但实际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得不偿失。”对于校园内十分流行的“表扬教育”,王国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过分表扬,表扬应出于真情,也要适时而用、适可而止,否则会使鼓励和表扬趋于形式,显现浮躁之气,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孩子的心理品格也会受到影响。”
“现今教育最欠缺的是文化”
近年来,大众文化对校园冲击的话题在媒体报道中并不鲜见,成人流行歌曲被青少年传唱只是其中的一个现象,网络、暴力、相互攀比以及不良卡通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因子不断地渗入校园。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由于始终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知识性、学术性的学科受到普遍轻视,一些学校即使设置有这些课程,其施教状况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乐观。
“大众文化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创新、创造之源。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教育中,最欠缺的就是这种文化。”王国平进一步解释说,他所指的“大众文化”是当前进入校园内较为流行的、即时消遣性的文化形态。
为此,王国平在自己的小学里搞起了名人园、48项品质培养课堂、社会对口调查、读经等,丰富学生的视野与学习生活,并极尽所能,试图影响更多的老师和家长给予校园文化更多的关注。但做到这些并不容易,王国平说,一些办法是逐渐摸索的,并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到效果。同时,迫于考试压力,孩子的教育很难揉进一些非急功近利的东西,一些家长不理解,还会对学校的做法产生质疑。这也是有着多年教学与管理经验的王国平,在近年来选择小学教学管理的原因。
“从小学开始,给予一种宽松的、丰富的文化培育,可能更容易一些,也更彻底一些。”王国平说。
对教育文化诉求的渴望
“由于教育文化的缺失,我们的学生成了机器,而一些老师则成了给机器加油生产分数者。”王国平认为,现今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与积极性。
一项调查统计数字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是8.7个小时,写作业时间是2.6小时;初中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是10.3小时,写作业时间是2.8小时。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学校更多的是抓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在最终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学校教育下,繁重的学业负担,造成了校园生活的单调、机械,也造成了学生强烈的压抑感、孤独感。校园生活没有趣味,缺乏应有的活力,学生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丰富的个性人格得不到应有的舒展。
王国平说,在教育实践中他常常迷惘。如果说,我们送给孩子们的是走进生活的一块“敲门砖”,那么,教育就会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任务;如果说,教育若仅被社会发展所迫使,这无疑又是教育使命的流失。把视角放到学生身上,便不能不被当今那些苦熬在学海书山中的孩子们而感动,继之是无奈。因为,孩子们被任务性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那些本应的快乐童年、少年,在如今的教育中很难寻找。
近年来,王国平曾应邀主讲过一些学校管理培训和教育理念培训。在和越来越多的家长接触后,“忽然,产生了一种惶恐。是家长在批评着某些教育弊端的同时,又在倾诉着对教育的一种渴求。而我理解这是对教育品质提升的一种呼唤,也是推动教育前行的一种原动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动力的驱使下,使我进一步看到的是教育文化的缺失,教育行为的缺失,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素质的缺失。想想看,当今的教师何尝不是如此,被评价机制捆绑着,哪有闲暇来思考教育,只有透支思想的高强度工作,颇有一些艰难跋涉的感觉。所以,也就难怪被社会、家长所指”。(郑州晚报记者
游晓鹏 陈祖强/文 王梓/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