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边找活为何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体验马路劳务市场 昨日上午,张店金晶大道南段公路旁,由于下雨难找活,几名农民工在路边摆起桌子,打起了扑克 (记者 桑拥军摄)
编者按:提起马路劳务市场,淄博人立刻会想到几个地方:张店区金晶大道与洪沟路路口附近、世纪路与人民西路路口附近,还有大张劳务市场等等。每天,这些地方都会聚集着几十甚至几百名从外地赶来找工作的农民工,相比之下,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则显得有点冷清。
提起这些马路劳务市场,市民会不由自主地叹气,管理者也感到头疼,这是一块对用工双方都没有保障的务工黑市,然而,这又是外来农民工养家糊口的一块“乐土”。
6月12日和13日,本报记者深入这些马路劳务市场体验,其中一些问题令人担忧。
6月12日6:00许,张店区金晶大道与洪沟路路口东侧,尽管正是麦收季节,但仍有上百名农民工或站或坐,分散在公路两边。
“你来晚了。”记者刚刚找到一个空地蹲下,身边一个小伙子便对记者说。本来,记者以为6:00来就不算晚了,结果被告知:“很多人5:00多就被接到工地上干活去了。”
小伙子姓刘,20多岁,在劳务市场打工1年多了。“今天来的人比较多,活又少……”话没说完,一辆三轮摩托车在路边停下了,农民工们一窝蜂似的围了上去,小刘也扔下记者跑进了人群中,记者跟了过去。
“一天多少钱?”“啥活?”“工地在哪儿?”……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一些人甚至站在马路中间,完全不顾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快,3个农民工谈好了价格,高兴地坐进了三轮车的后斗,三轮车晃晃悠悠开走了。
看来,今天用工的人真不多,有几次,用工者的车辆刚刚准备拐向路边,便被农民工们围在了路中间。长时间在劳务市场找工作,农民工们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谁是用工者,然后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围上去谈价钱。
6月13日,记者在世纪路与人民西路路口附近的劳务市场遇到了同样的情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马路市场,路边上多出了几个卖早点和旧衣服的小贩。吃过早点之后,农民工们大多顺手将塑料袋等垃圾扔进了路边的绿化带里。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清洁工就来打扫了两趟,
他们将一个个塑料袋从绿化带里捡出来,然后仔细地打扫路面,然而用不了多久,路边仍然会变得脏兮兮的。时近中午,一些没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便随便躺在路边休息一会,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家常便饭,“我晚上就住在火车站前面的广场上,还省了房钱。”一农民工对自己的省钱之道津津乐道。
对于这个马路市场,附近的市民有点烦,阻碍交通、污染环境、有损市容不说,农民工聚集在这里,很容易发生一些治安问题。“我就见过两个农民工在公路上打起来了,引来一群人堵在公路上,有个人头都被打破了。”在路边找工作时一市民告诉记者。
6月12日8:00许,一名衣着整齐的男子刚来到张店区金晶大道与洪沟路路口东侧的劳务市场,立刻就被围在了中央,不过很多人接着退了下来,嘴里还嘟哝着“干不了”。原来,对方要找几个会电焊的工人。一名来自菏泽的农民工告诉记者,市场上的农民工大多数连初中都没毕业,没什么技术,只能干些简单的体力活。
闲谈中,一名62岁的乐陵籍农民工谈到了一件事情,去年他们一起被一家建筑工地找去打零工,没想到,到了天黑结算工钱的时候,工地上的人却说他们干的活不行,并以此为借口拒绝支付工钱,“到了半夜,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报警之后拿回了钱。”
其实不仅仅是工钱,很多农民工就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一名来自宁阳的农民工说,前几天,他的一个老乡在下班途中受伤了,至今还在医院躺着。当时,7名农民工乘坐一辆三轮摩托车从工地回来的路上,三轮摩托车和另外一辆车撞了,“车上7个人都受伤了,幸亏车主没跑,要不找谁去?”
“你们为什么不去正规的职业介绍所?”记者的问题,
引来一阵哄笑。一名从临沂来的农民工告诉记者,他刚到淄博的时候,曾经找过职业介绍所,但是他到职业介绍所给他介绍的单位去咨询时,对方称人已经招满了,于是他便回到职业介绍所要求退钱,对方不仅不退,还摆出一副要打人的架势。
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农民工也不愿去,理由是在那里找工作,要办理相应的手续,“麻烦”。“还是在这里(马路市场)好找工作,而且可以自由讨价还价。”一名农民工这样告诉记者,至于是否签订合同,大多数人都没想过。
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由于这些劳务市场上的农民工和用工者以口头协议成交,双方责、权、利不明确,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民工的权益缺乏保障等问题,极易产生劳资纠纷。
6月12日,记者在洪沟路上的马路劳务市场等待了一天,始终没能找到工作。6月13日7:30记者赶到淄博世纪路和人民西路路口的劳务市场。
这个市场比洪沟路的市场更大,到洪沟路市场上找工作的主要是一些个体小企业和家庭,而在这个市场招工的往往是一些施工队。时间长了,这里便多了一些三轮出租车,而有的三轮车司机则变成了“黑中介”:替工地上介绍农民工,工地给他们支付一定的报酬。
8:10许,一辆轿车在劳务市场停下,一个工地上要找几名小工。虽然按照常理,这个市场上类似的工作一天能挣60元钱,但因为时间比较晚了,加之天气不好,记者和另外一名阳信的男子还是同意了一天40元的价格。
车子将我们带到了世纪路上的一家工地,我们的任务是挖坑和将铺设管道的沟填平。干了没几分钟,同来的男子便找借口离开了,因为坑很难挖,而且要求比较高。
不过,很快就又来了一个农民工—平邑的老常。
土非常结实,一镐头下去只能刨起一小块,记者忙了不到一个小时,手便磨得通红,而相比之下,老常则显得轻松多了,活也干得地道。到了10:30,记者的手上已经磨出了四个血泡,而且都被磨破了,一镐头下去,伤口疼得钻心。见状,工地上一名工人让记者去填沟。
好不容易熬到了11:30,工地上按时吃饭,在一个苍蝇乱舞的房间里,一个快餐盒盛着些凉拌土豆丝,这就是我们两人的菜。即使这样,老常已经感到很满足了,“以前中午都是炖白菜或者萝卜,一点油星也见不到。”
比起那些夜宿广场的农民工,老常住在一个单位的空院里,给人家看院子,工资和房费互相抵顶了。老常晚上给人家看院子,白天就出来打点零工,“有这个劳务市场挺好,要不我去哪找工作啊。”
在外打工,最关心的就是能否按时拿到工钱,“一天一结,很少有拖欠的。”老常对这点很满意。中午记者离开的时候,工地上的人算了算,递给记者一张10元钱的钞票,算是上午的工钱。老常说,还算不错,有些人根本就不会给半天的工钱。(记者张继才)编辑:栾晓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