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禁毒人士入选全国“十大”
本报讯(记者 付碧东)由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组织的“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评选揭晓。十大民间禁毒人士中,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城子镇曼冒村委会上寨坝村民小组村民金木玲和思茅市民营企业家李继东榜上有名。
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和中宣部宣教局组织专家,从各地推荐的候选对象中初选出20名入围对象。通过电视、网络和报纸公布20名入围对象材料,由群众投票选出“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今年29岁的李继东以15.9996万票当选,是得票最高者。
据了解,此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表彰的十大民间禁毒人士,对当选者将授予“2005年度十大民间禁毒人士”称号,并给予奖励。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门从事禁毒工作的人员以外的所有社会人士,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参选:长期从事禁毒宣传、吸毒人员帮教、禁毒理论研究等工作,且取得一定的成绩;积极支持和参加禁毒公益活动,并向禁毒公益活动有较大捐赠;其他在禁毒工作中有重大贡献。
昨日,记者与远在思茅的李继东取得联系,他和金木玲已从上海领奖和参加“六·二六”大型禁毒公益晚会的录制后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开始了平常的生活。
金木玲:用亲情母爱帮助吸毒人员
今年38岁的景颇族妇女金木玲,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城子镇曼冒村委会上寨坝村民小组一位普通的村民。自2001年7月担任该村妇代会主任、村小组妇女组长、村女子护村互助队队长以来,金木玲积极利用农村妇女之家(学校)这块阵地,带领深受毒品危害的18名妇女自发举办戒毒班。用亲情、用母爱真诚帮助教育吸毒人员,让一个又一个深受毒瘾摧残的瘾君子戒断毒瘾,摆脱毒魔,重新做人。
平日里,金木玲领导和指挥护村队妇女们到村寨的路上堵卡,坚决不准贩毒人员到本村零星贩卖毒品。护村队的作用让贩毒人员不敢进村,村里吸毒的人员也不敢出村买毒品,起到了堵源截流的作用。
李继东:我干的事情比警察还危险
李继东,堪为云南省民间私企禁毒第一人。13年前在思茅以汽修厂起家,曾富甲一方。2002年8月1日,为给当地戒毒人员提供一个无歧视无毒品的康复社区,创办了思茅市重生水泥预制板厂,即今天重生工厂的前身。工厂至今已收纳戒毒人员179名,其中7成以上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 李继东把自己的财富、智慧和爱心献给禁毒事业的事迹,得到了省、市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今年4月,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到重生厂视察时指出,李继东事迹令人敬佩。如果有更多像李继东这样的人,就能彻底改变云南毒品蔓延的势头。
本报记者昨天对李继东做了专访。
都市时报:能不能给我们谈谈获奖的感受?
李继东:没什么嘛!我是这次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我的做法得到社会认可,更意识到全面参与禁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都市时报:领奖的过程能说说吗?
李继东:我们6月5日从昆明出发,当天在上海参加了“六·二六”大型禁毒公益晚会录制。这次除了十大民间禁毒人士领奖外,还有吴光林、李青等10名英雄的后代也到了晚会录制现场。我领到了3000元奖金,而我为每个孩子捐款1000元,总共捐款1万元。
都市时报:奖金捐完还不够啊!
李继东:是的,但我觉得非常应该为英雄的后代做点什么?他们的父辈为了老百姓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条件很艰难,但我们应该尽力为他们做点什么。此次参加晚会的10个孩子中,有5个是云南的,这也说明云南为禁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还和云南警官学院的3个学生谈好,将在今后对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都市时报:你以前曾说过“几乎天天都在想不再干”,现在还想吗?
李:想!可能脱身吗?我走的是一条“不归路”,我不做了,可这么多随时可能复吸的戒毒者,不能让他们流散到社会上去,总得有人管啊!
都市时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我们的厂现在运行很好。我和女朋友谈了5年都没结婚,跟这个有关。我干的工作比警察干的还危险,确实也救了很多人,但我把吸毒者控制起来,就等于把毒贩的饭碗给砸了。我算过一笔账:我这里收纳了一些零星毒贩,每年可以有效控制18250克毒品,按200元1克算,我阻止了3650000元流入毒贩手中。我端了人家的饭碗,哪有不恨我的!
都市时报: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李:如果没有思茅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的厂也办不到今天,去年,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我的厂里开现场会,足以说明对禁毒事业的重视。这次获奖,我觉得最大收获的是对我们这种模式的宣传,我认为这种模式已经到了应该推广的地步。
记者 付碧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