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全国首创义工联合会组织的城市,目前拥有注册义工近6万名。而深圳目前的在册义工,外来务工青年占到了80%左右。
1976年出生的郑慧琦,8年前从老家广东省惠来县到深圳,从做接线生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起航。 让她没想到的是,奋斗8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深圳户口的自己,在做义工的服务现场得知一个喜讯:她创作的作品入选深圳市申办“大运会”活动口号,还得了一等奖。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教授这样评价她的口号:“‘人人心中有,人人嘴中无’,最能代表深圳的精神,是申办‘大运会’最适合的口号。”
当记者在“大运会”申办口号发布会现场见到郑慧琦时,她刚刚从连续工作了4天4夜的义工岗位上退下来。她告诉记者,在深圳工作8年,她深深地热爱着这个城市。每天,她都要上深圳新闻网的市民论坛去看一看。“只要稍加注意,就会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脉搏,就会被它所感染”。
她回忆说,两年前,她在城市中行走,发现街边有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人在捡垃圾,后来,几乎随处都可以见到这些“红马甲”陪残疾人过马路,与智障儿童做游戏。她的心被震动了。
在递交上去的文稿脚本中,郑慧琦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深圳,与世界大运会没有距离”作为创作理念。在文稿中,她表示:首先,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有青春活力,与世界没有距离;其次,深圳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是开放中国的象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世界没有距离;再次,深圳是一个运动的城市,社区里老人在运动,市民中心里公务员在做工间操;最重要的一点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心没有距离。
“最远的距离,在心;最近的距离,在心;因为有心,再远,也不是距离……”
2005年年初,她终于在深圳市义工联申请成为了注册义工。
在深圳,像郑慧琦这样做义工的青年还有很多。
陈锦花,深圳市旭利泰公司文员,每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这笔收入在深圳仅仅只够一个工薪族维持生活。但她还是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在了做义工上。两年前加入宝安义工联,至今义务服务时间已超过1100小时。
为了让社区的残疾人能够自强自立,她组建了助残特别行动组,联系企业为残疾人提供手工加工制作,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为残疾人送去半成品,并将加工好的成品运往公司,几年如一日。每个月,陈锦花都要用5天时间陪伴一个患地中海贫血的患儿输血打针。一个叫阿保的孩子,患有肌肉萎缩症,陈锦花定期帮助他按摩肌肉,还教他走路。现在,深圳的这些残疾儿童都亲切地称她为“花姐姐”。
从广西来深圳打工的女孩危秀葵,住在深圳市东门附近的一栋住宅楼内。1992年春节,20岁的危秀葵因为当时照料杨丽姬幼女黄蕊的保姆离开,临时答应帮忙“接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些意料不到的悲剧在这家上演:杨丽姬的丈夫离她而去,肾炎、尿毒症、双肾衰竭等病症接踵而来。目睹这一切后,危秀葵没有再说个“走”字,决定留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中照顾这对不幸的母女。
1995年,危秀葵患病,回老家手术。不久听说杨丽姬要在海口做换肾手术,她马上赶到海口,陪伴在杨丽姬旁,后又随同杨丽姬回到深圳。2002年10月,杨丽姬再次病发,全身浮肿,无法出门,也无法照看女儿。危秀葵知晓后坐卧不安,最后她毅然关掉自己的中药铺,再次返回深圳,挑起了照顾杨丽姬母女的担子,直到2004年4月,杨丽姬再次发病,走到生命尽头。
而在中国银行宝安支行担任保安员的杨超军,则因为他义务献血累计4000毫升,义工服务多达2200个小时,拾金不昧高达90余万元等故事,被同事评价为“做义工做到上瘾的地步”。
在深圳,外来务工人员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政府已经将“外来务工人员”的说法渐次淡去,而代之以“外地来深建设者”的称谓。而今年举办的首届“深圳百名优秀义工”、连续两届的“深圳关爱行动”,乃至最近又将学雷锋纪念日设立为“深圳义工节”等活动,更让深圳义工这个称谓家喻户晓。
本报深圳6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