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是世界第34个环保日,由北京环保人士发起的“今天我不开车”活动,尽管北京交通台主持人声称自己“不知道”,但动静其实是挺大的。网上调查,支持者67.6%,认为没有明显效果的25.35%,持观望态度的7.06%,无一人反对,并有20多万车友自愿承诺6月5日不开车。
环保人士说,目前北京保有汽车262万辆,是北京市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如果有车族每月少开一天车,将减少污染物排放4.4万吨。
当日早高峰期间,北京市交管局交通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的交通情况表明,“通常所说的拥堵路段,车辆行驶缓慢,和平时并没有不同”,该指挥中心主任说:“从堵点上看没有变化。”事后了解,实际实践承诺的大约有两万人,有的人是早晨五点钟出门,“跑着去上班的”。活动的灵魂人物,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原本承诺当日走路上班,但前一天晚上“突然决定住在单位”,他解释说,因为“事情太多,晚上需要加班”。此前,5月16日他曾走路上班一次,花了近70分钟。
活动组织者说:“不能拿交通流量来印证这个活动是不是成功,重要的是引起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在于环保理念是否能够深入人心”。
每月少开一天车,谁都觉得倡议很好,但却没有多少人打算真的去实践它,值得深思。
其实,每月任意一天不开车,大家都能做到,比如我家的小区,每逢周末,车子都基本不动,想找一个车位都难。但是指定一天不开车,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的一位发起人坦率承认:“买车就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原来20分钟能到达公司上班,挤公交车就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出门;出去办事,坐地铁或者公交车,效率实在太低了。”一位非常支持此次活动的交通专家说:“我不开车,但我不能说我不坐车,”他还认为,关键是便利化,提高效率,没有一个很好的出行工具不行。
其实,国内外的“无车日”,也不是真的完全没有汽车,不仅有限定的时间,而且是在划定的一个狭小范围里,禁止汽车驶入。如果真的完全没有汽车,将是整个城市的瘫痪,遭罪的是全体市民。“无车日”起源于法国,然而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却逐年减少,已经由2002年的98个,减少到2003年的72个,2004年的56个。在世界范围内,去年参加的城市比上年减少了200多个。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确已经离不开汽车了。
有汽车是为了让人们生活过得更好,但是汽车却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糟糕。有汽车没有好的生存环境,人们不满意,为了好的生活环境而放弃汽车,人们也不愿意。
从2000年成都举办中国第一个“无车日”,到去年北京等7个城市举办“无车日”,到今年北京的“今日我不开车”活动,表明汽车与中国人已经不和谐了。
世界上第一个“无车日”1998年在法国出现,在全球范围,人们对汽车容忍了110多年。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还不到30年,轿车进入家庭,刚刚起步,人均拥有汽车数量,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赶不上一些经济不如我们发达的国家,但是我们却提前进入了“痛恨汽车”的时代。
有极端主义者把“少开一天车”上升到“荣辱观”的高度,说“每月少开一天车光荣”,是“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而坐奔驰、宝马则是“耻辱”。依照这个逻辑,一个月全都不开车,是不是更光荣?如果干脆把汽车销毁了,把汽车厂也都平了,出门改坐骆驼祥子的板车,就彻底“光荣”了?这不由让人想起工业化初期英国工人砸烧机器,上世纪初北京人力车夫烧电车的故事来。
走路的确有益于健康,可是从城东到城西,几十公里,就算体力好,能走下来,可一天光走路了,还有没有时间上班工作?
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疾病也接踵而至,向往自然,提倡素食。然而,真的回到一个月就发二两油票,四两肉票,供应3斤大米,其余全都是棒子面,连油炸花生米都吃不上,你可愿意?如果社会真的回到从前,大家骑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自行车,坐几个小时公共汽车上下班,我们当中很多人肯定要失掉现在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西单路口自行车一堵一大片,被西方报纸称作是北京的一大景观,从珠市口到西四,七八站地,坐公共汽车常常要花一个多小时。这样的日子肯定大家都不想过了。“老外到了周末都爱骑自行车”,那是开着汽车,驮着自行车到郊外去健身,不是骑车去上班。
即使在穷乡僻壤,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干什么?通汽车,这是中国穷人的心声。汽车对发展经济,消灭贫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的功效,实在是显而易见的。
轿车进入家庭,不再成为权贵富豪的专利,广大平民百姓得到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发展机会,生活上的方便,还有平等的权利。
再说,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北京怎么能容得下这么多人口?如果北京人口还保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水平,保准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事。其实与其说现在是车多了,还不如说是人多了更准确。
汽车的确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结构,改变了社会,更改变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真的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汽车的社会,如何能够实现小康!进入汽车社会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究竟是要走向进步,走向发达,走向文明,还是倒退回马车、人力车以至刀耕火种时代?汽车到底是人类的敌人,还是人类的朋友?
正如钱币有正反面,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具有两面性,汽车给人带来方便、效率与舒适的同时,也造成污染、拥堵和对能源的消耗,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环保、低能耗产品,寻求替代能源,而不能因噎废食,把汽车逐出我们的生活圈。此外,价格也是一种调节手段,比如油价的不断提高,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动车频率,还会使一些人推迟购买,抑制汽车过快的增长势头,使之与社会相对和谐一些。
(查阅程远更多文章,请浏览 au to .sin a.co m .cn 或au to .so h u .com的程远专栏。)
程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