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送葬伤害的是什么?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6-15 4:04:14 ·来源:新京报
6月9日,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晋城市阳城县固隆村小学将三十几位正在准备月底毕业考试的五年级学生,派往三四公里之外的邻村“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出殡仪式,并“帮忙”将花圈一直抬送到墓地。 据称,办丧事者是晋城市统战部一位副部长,死者是他的母亲(6月13日《山西晚报》)。
人们难免会表达愤怒,首先是因为这位副部长先生滥用权力或威望,公然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使数十位“人民之(孩)子”变成自家的“私仆”。可叹那些可爱的孩子,头顶烈日、撑着花圈,徒步往返近十里,只换回了一个馒头。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谴责的是校方失去道德底线的无所作为。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校方对学生权利的漠视,导致了这起丑闻的发生。试想,如果校方当初“顶住压力”、或者收回自己的“讨好之心”,直截了当地加以拒绝,我们将很难想象这位统战部副部长会把那些小学生们从课堂上拎走。
正因为此,我们相信是校方的逢迎之心与权力的颐指气使合谋了这桩丑事。难怪有人批评,针对学生的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欺压,与其说是教育孩子“适应社会”,不如说是在“启蒙孩子的奴性”。面对如此势利的成人世界。当那些最受他们尊敬的老师也以不可想象的方式巴结权力,当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扛着花圈参加一个莫名其妙的葬礼时,那些原本写在书本上的有关学习权利的动人字眼,势必已被烈日下的汗渍浸染得模糊不清。
以“帮忙”的名义,扔下手中的课本,三十多个小学生被逼参加一个地方官员的母亲的葬礼。显然,这起丑闻为我们演绎的不是《蝴蝶梦》里“死人折磨活人”的故事,而是“权力本位”思想的阴魂不散。学生无条件服从于老师,老师无条件献媚于“父母官”。无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和老师纷纷失去了自己独立而健壮的人格,淡漠了自己权利的护卫与声张。
众所周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校方理应尽一切可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显然,校方为人情世故或权力之故,擅自让学生去参加这种葬礼更意味着“双重沦陷”:一方面,校方没有尽到言传身教的义务,另一方面,校方也没有坚守自己独立于“权力人情”或压力的人格。
如果说老师有如园丁,学生便是开放在老师生命中的玫瑰。如圣·埃克绪佩里写在《小王子》里的寓言,当权力的绵羊要吃这些美丽的花朵时,那些抱持爱心的园丁有责任赶走绵羊———或者给花儿画上一副护卫权利的铠甲,或者给绵羊画上一副约束权力的嘴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以“必须保卫社会”的名义,我们必须保卫校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既是诞生社会的摇篮,也是保卫社会的堡垒。正因为此,在我们责问这起“送葬丑闻”时,同样有理由呼吁———让朗朗的书声回响课堂,让肮脏的权力之手远离校园。
熊少游(北京媒体从业者)
〖 返回顶端 〗 〖 关闭本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