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刘海明(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
5月24日,上海师大美术学院2006届油画班全体学生论文因“不具学术性”未通过答辩,副校长证实该事件与指导教师刘大鸿和学院院长徐芒耀之间学术分歧有关,学校要求学生重写论文方能毕业。 刘大鸿强调学生的个性,徐芒耀更注重学术严谨。(6月14日《新京报》)
一个班级,人数虽然不多,只有12人,毕业论文集体被枪毙,算得上一个轰动性新闻了。作为旁观者,笔者觉得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虽然受害的是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
本科论文“全班覆没”事件,教师方面的当事双方——学院学术委员会和论文指导教师之间,争论的焦点在于,在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鼓励学生论文创新之间,究竟哪个更重要?或者说,到底该以哪个为“验收合格”的准则。
这两个标准,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本质上是非常一致的。本质一样,何来的分歧,并且是“重大分歧”,以至上升到刘大鸿老师指责是院长徐芒耀先生在实施个人“报复”?只能说,这二人中间,必有一人误读了毕业论文的含义。
本科毕业,学生申请学士学位,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参加答辩并获得通过。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尽管学士学位是学位中最低级别的,其学术性不可能有硕士、博士学位那样高,但是,学士学位,却是走向学术研究的“铺路石”。也就是说,如果学士学位论文不具备起码的学术成分,论文格式不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这样的论文,只能说不是学位论文。从报道中提供的《大学里认识的一些人》、《毕业生手足无措?油画专业何去何从?问题出在哪?》、《大学四年学习的感想》等论文的介绍,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更倾向于个人总结,甚至个别同学就是在进行个人‘抒情’”。美术学院的罗书记这样评价,也是变相批评了论文不具有学术性、论文格式不规范。从这个角度说,毕业论文“全班覆没”,没有什么错。
相反,笔者就此事请教一位学者,他认为上海师大的这位指导教师偷换了论文的“创新”概念。创新是就论文的学术思想和论文的见解而言的,不是随心所欲写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文字,写一些感想式的、个人总结式的文字,就算“创新”了。至于指导教师所说的避免论文千篇一律和抄袭,这两个理由同样很难站得住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