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林深处,72岁傅正华和二弟傅正贵唱起《桃园结义》,敲起一阵锣鼓声。三弟傅正文走进不足3平方米的简易表演室内,他拿起穿有盛装,手握大刀的“关云长”,随着伴奏和唱词,“关云长”杀气腾腾、冲向敌阵。傅家三兄弟的表演令人称绝。 傅家三兄弟的家住在石阡县花桥镇一大山腰,四周是茂密的森林。从8岁开始跟随父辈学艺,他们不知自己演过多少场木偶戏。目前,他们三位是石阡木偶戏最后的传人。傅家三兄弟谈起木偶戏的过去,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1953年至1964年期间,石阡县木偶戏演出队有10多个队,表演《桃园结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300多个剧本,每到一处都深受观众的喜爱。傅家三兄弟跟随父辈多次到省内外演出,每张票卖5角钱,最多的时候一场表演可赚100多元。有一次在沿河县演出时由于观众太多,把戏台都挤垮了。傅正华谈到这里时,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对记者说:“也有不能演木偶的日子”。“文革”时间,他们钟爱的木偶戏不得不停止,多数道具被烧。上世纪80年代,石阡县积极抢救走向边缘的木偶戏,出资2000元购买各种道具,恢复木偶戏表演。木偶戏恢复表演后,艺人多数去世,随着电影、电视等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渗透,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欣赏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不愿意学艺,木偶戏走向衰落。“我们都老了,自家儿子都不学,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傅家三兄弟异口同声地说到。石阡县针对木偶戏实际情况,成立了木偶戏抢救领导小组,拨专款请三位老艺人到县民族中学教学校老师,通过学校传承民间艺术。三位老艺人一致认为,县政府的做法对保护民间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他们心中还是很多不放心。“老师学了一个多月,只学会一个节目,要学会300个节目,不知道政府是不是支持?老师爱不爱学?老师学好后怎样教学生?”。傅正华对此充满了忧虑……
木偶戏档案:
石阡木偶戏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由湖南传入。清代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阡境内有泰洪、太平、兴隆、天福、杨本家等木偶戏班,常年活跃在省内外。杖头木偶戏在我国现已为数不多,且多数是以现代戏形式存在。石阡木偶戏是以古装戏的形式保存下来,这种形式在全国也不多见,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石阡木偶戏现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