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前身是宝安县人民医院,1979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更名为深圳市人民医院。1996年,经国务院侨办批准,成为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2005年,经暨南大学批准,成为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伴随着经济特区的成长,深圳市人民医院已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深圳市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几年来,医院不断加强专科建设,发展起微创外科、骨科、呼吸内科、新生儿科、肿瘤科、放射科、器官移植中心、口腔医学中心八个市级重点专科。移植技术日趋成熟,迄今,已成功完成30余例肝移植。2003年成功完成广东省首例婴幼儿活体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手术在市人民医院已成为常规手术。微创外科的微创技术渗透到临床各个外科专业科室,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4年4月26日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外科胆囊切除术,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提高了全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本报讯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是深圳市中西医结合防治血栓病的特色专科,因其在血栓病治疗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成为首批深圳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培养点,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硕士培养点,拥有中医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达到省内综合医院中医科先进水平。
冲刺广东重点医学专科
为充分发挥中医特长,2001年,深圳市人民医院专门出台了“2001~2010年医疗卫生规划实施方案”,制订了中医科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医药部分),并创建了中医血栓病专科。2004年通过卫生局的评审,成为我市首批特色专科。现全科有医护人员30人(医生18人,护士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共14人;具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历5人。
中医科下设住院部、第一门诊部、第二门诊部。二级科室为中医内科、老年病科、中医妇科、中医耳鼻喉科、血栓病科。中医科第一门诊部共有诊室3间,可容3~6位医师同时开诊;第二门诊部有诊室4间,可容5~7位医师同时开诊。第一、第二门诊部均设有中药房,住院部内有中药库及煎药房。现病床床位30张,2010年床位将达到40张。
目前,该科正在向广东省重点医学专科冲刺。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内科血栓病,进一步扩大治疗范围,逐步改变大内科模式,适当增加儿科、妇科、耳鼻喉科、外科范围的病种。并开展针灸、推拿专科门诊。开展中风病的康复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血栓病等特色治疗疗效显著。治疗范围以内科常见疾病为主,血栓病、甲状腺及肥胖病、胃肠病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专科特色治疗均有良好疗效,科室运用中医中药及针灸技术诊治常见病与疑难病,具有独特疗效。
临床以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糖尿病、甲状腺、乳腺良性肿瘤痹证、痛证及内科疑难杂病为主。同时,对妇科、儿科、外科等疾病的治疗也有丰富的经验。开展内科血栓病、甲状腺及乳腺良性肿瘤、肥胖病、胃肠病、哮喘病、痛证、慢性盆腔炎等专科特色治疗。采用传统中医药疗法,如中药内服外敷、中药穴贴、离子导入、灌肠、汽化药热疗、针刺、艾灸、拔火罐、按摩、耳穴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并配合使用根据中医理论研制的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熏蒸治疗、氧疗治疗仪、推按运经仪、脑循环治疗仪等物理疗法。
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已经达到省内综合医院中医科先进水平。
成为两所大学博士硕士培养点
科室同时承担进修生、本科学生中医临床教学任务及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硕士研究生任务,是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培养点,暨南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硕士培养点,迄今已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3名。目前,正在申报暨南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博士培养点。
2000年以来承担了16项科研课题工作,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市科技局课题11项。其中,科室主任蒋红玉4项科研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医生何纲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李小球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5年来,科室共有150余篇学术论文在各级杂志上发表。主编书籍1部:《内科疾病名家验案点评》参编出版书籍5部。
在德国建立中国中医医疗中心
科室积极开展中外中医药合作,并与德国友好医院不莱梅港中心医院合作,在德国建立中国中医医疗中心。
科室每年开展6次中医经典学习,医护人员继续教育每年达标率均为100%。每年举办1次市级或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中医药学术讲座和给病患举办中医药科普知识讲座达2次以上。
刊出专栏或宣传册达每年4次以上,并结合医院网站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网址:www.szhospital.com)。
血栓性疾病简介
在人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血栓。血栓造成的血管管腔阻塞和其他影响,对机体造成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危害。
阻塞血管动脉血栓未完全阻塞管腔时,可引起局部器官缺血而萎缩,完全阻塞或引起必需的供血量不足而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可引起局部器官的缺血性坏死。如脑动脉血栓引起脑梗死、心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患肢坏疽等。
静脉血栓形成后,若未能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则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系膜静脉血栓可导致出血性梗死。
肢体浅表静脉血栓,由于静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
栓塞在血栓未和血管壁牢固粘着之前,血栓的整体或部分可以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如栓子内含着细菌,可引起栓塞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栓塞性脓肿。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可引起全身性广泛出血和休克。
心瓣膜变形心瓣膜血栓机化,可引起瓣膜粘连,造成瓣膜狭窄,如在机化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而后瘢痕收缩,可造成瓣膜关闭不全,见于风湿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专家表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的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是可致残致死的常见严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全身性动脉血管疾病,常累及一处以上的动脉血管床。据有关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使60岁以上的患者预期寿命缩短8~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