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国际化生存的高中生
我们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有比较强的国际生存和适应能力的人。
撰稿/王 倩(记者) 胡福贤 梅璎迪
今年,每个走进高考考场的上外附中高三学生在高考的前一天,都收到了一份温馨的礼物——写着祝福语的星形卡片。这些卡片是学校里一批悠闲的高三学生亲手制作的,这批没有高考压力的学生甚至想到了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和爱好,设计了出最个性化的卡片形状和最个性化的祝福语。
用悠闲来形容他们,根本不足以道出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被海外高校提前录取的高中生们,或许才是最合适的定语了。
其实上海不少高中都有这样的高中生的身影,或许部分学校被海外高校录取的人数还要多于上外附中,但上外附中的这批孩子绝对值得我们去观察去品味。
精彩缘自生活
蔡琦芸就是这十几个悠闲高三生们的其中之一。从3月底收到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蔡琦芸知道,6月7日的高考离她已经很远了——她的高考其实比全上海11万考生早了整整一年,去年5月,当大多数高二学生正在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蔡琦芸坐在了SAT香港区的考位上。“我喜欢美国教学的开放自由,选课制度自由,小班化教学,有很多课堂演讲的机会,不一样的教育氛围,另一种文化。”
但蔡琦芸的高三生活还是像往常一样进行着。每天早上7点起床,11点半睡觉,去上外附中上课,和同学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抓紧练习德语(第一外语),做着模拟高考卷保持感觉,但遇到疑问时她不会再去找老师解答。
和大部分高三学生不同的是,每天下午3点她会去瑜伽馆练瑜伽,还要恶补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争取早日融入美国社会。还有就是晚上也会和同学聊MSN,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和她有着同一个身份——被海外高校提前录取的高三学生。
蔡琦芸绝对是每个爸爸妈妈心目中最优秀的高中生,年级排名一直排在前三位。即使高二时因为要考托福和SAT,参加新东方的培训,但她依然坚持在学校里完成所有的功课,周末不做作业,弹钢琴、练瑜伽、读英语、看DVD。这一年,她通过了钢琴七级考试,组织同学们排演音乐剧《物理学家》。如果没有被美国高校录取的话,她对自己未来的设定是进入北大或者清华。
为什么能被美国高校录取?“SAT考试要写作文(从1万多人选1000人)我写了自己跳芭蕾的经历,和高一在德国参加国际夏令营时,众多国际学生讨论文化方面的经历。他们在选拔中国学生时会比较挑剔,希望成绩好,学校好,眼界开阔,能力好。”这是蔡琦芸对自己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录取的总结。
通俗一点来说,不要“书呆子”。“我们认为,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未必能进国外名牌大学;但是反过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肯定进不了这些名校。”上外附中校长崔德明告诉记者。
面对每个被海外高校录取的学生,校长崔德明都能够清楚地说出每个学生最大的能耐,其中最显眼的是——突出的外语能力,独到的课外实践或竞赛。
外语是上外附中的特色,“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这是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对该校学生们的期望。目前面对激烈竞争的上外附中,更是着力打造自己的外语语种多样化,很多学生在初二时就能接触到第二外语。同时学校也不遗余力地搭建各类国际竞赛平台,如目前风靡全球的数模竞赛和“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些原本该是大学生参加的活动的首要门槛就是突出的英语能力。
参加国际竞赛与进入海外名校有必然的联系吗?“比如数模竞赛是美国主办方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向全世界征集方案,表面上是搞竞赛,实际上是从中发现优秀人才,让名牌大学抢优质生源。这的确反映国外一些名校的前瞻性。它们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崔德明说。
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沈一辰,曾经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包括拿过美国高中生数模竞赛特等奖和大学生数模竞赛的二等奖。但沈一辰坦言,在理科方面,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是“可以”。
沈一辰被哈佛录取并不是偶然的。8年前,还在读小学的他就代表亚太地区儿童登上国际儿童环保大会讲坛,以流利的英语让全世界倾听了中国儿童的环保呼声;高二时,他发现学校志愿者队伍力量分散,于是发起建立志愿者联盟并先后被学校任命为学生会实践部部长、“根与芽”环保小组组长。
外面世界的诱惑
作为一所以外语见长的学校,每年上外附中还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兄弟学校有着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这批被提前录取的学生很多都有过出国访问的机会。
“初三暑假我去美国参加中学环境科学夏令营,组织我们到绿地河流等地采集标本,我喜欢上了这种注重实践的‘美国教育模式’。”潘嘉贝,上外附中被海外高校提前录取的高二学生,告诉周刊记者,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决定了要去美国学习。
和其他决定申请美国大学的校友们不一样,自信的潘嘉贝将赴美计划提前了一年。2005年底,高二的他向全美的20所学校递交了申请和个人简历,3个月后他最终收到了包括格林奈尔大学在内的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中,格林奈尔大学还许以潘嘉贝每年高达3.6万美元全额奖学金的优厚条件。
“我不后悔放弃我的高三生活和高中毕业证书,因为我获得的这个奖学金是专门为中国学生准备的(全球只有7个人获得),很难得。”接受周刊采访时,潘嘉贝已经拿到了美国的签证,8月16日他即将飞往大洋彼岸开始他在格林奈尔大学全新的人生。
在格林奈尔大学看来,潘嘉贝能够胜过全球无数高三学生的的独一无二之处是他“突出的社区服务意识”——他不仅是学校模拟联合国的主席团成员,也是学校“根与芽”小组的负责人之一,同时他还担任了英语课代表和校团学联的信息部部长一职。事实上,他还是个“计算机神童”,13岁那年编写的flash播放软件直到今天仍在社会上被广泛运用。高一时已有大学看中了他的“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而愿意录取他。
“有一次。偶然遇到一个海外高校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如果你认为你够格,你就可以提出申请”,潘嘉贝说。
激励蔡琦芸、沈一辰和潘嘉贝们的,不仅是海外的经历,还有学校的推波助澜。国际竞赛是其一,上外附中还一直有这样的传统——每年把考入海外名校的学生名单列出来——激励更多的学生,海外名校也会派人来宣讲,以前考入这些学校的师兄师姐们也会回来传经授道。事实上,以上外附中历年的经验来看,只要有学生进入一所海外名校,第二年这个学校就会招收更多的上外附中的学生。
正是从这些师兄师姐们的经历中,蔡琦芸知道了“他们能有机会到其他国家做交换生,自由选课,活动很多。美国教育资源丰富,教学也更显开放自由。”
“我们培养的学生都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也就是与国际接轨的,有比较强的国际生存和适应能力的人。”崔德明告诉记者,上外附中的目标就是,培养国际预备性的英才,培养大师级国家级的人才。
进入重点大学,这对上外附中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奢望,升学率之争已经没有意义。事实上,为培养优质学生,尤其是“精英式”“预备级的大师人才”,上外附中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学习外,课程教学是向第二块课外活动拓展的。
“我们要求全校师生打开世界眼光,舒展国际胸怀,这对我们上外附中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通过积极参与各种健康向上、运用知识的国际性活动,来展示上外附中学生的精彩一面。”崔德明说。
在哈佛和耶鲁直面世界各地优秀人才在同一个天空下的竞争,这批被海外高校录取的高三学生,在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上如此与“国际化”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