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相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成就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06年6月12日,纪念建党85周年前夕,“中共一大代表生平文物史料展览”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 250多件珍贵的文物史料和历史照片,集中展示了13位代表走过的不同的人生之路。
踏破铁鞋觅文物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83件(其中原件40件,国家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11件),另有图片158幅和14块文字板。
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有馆藏展品外,其他文物和图片则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南李达故居、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以及中共一大代表亲属提供。其中,1942年刘仁静夫妇合影照、包惠僧的印章和工作证等珍贵文物,均为首次公开与参观者见面。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部的信洪林说,为筹备本次展览,纪念馆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物力。馆内十多名工作人员早在1年多前,就分赴各位代表的故乡与故居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同时还查阅大量史料,理清线索。他解释,文物征集工作也是门学问,需要提前做功课并与代表家属或有关单位保持长期的联系。
“虽然筹备工作非常烦琐艰辛,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向大家还原13位一大代表的人生足迹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们感到非常值得。”信洪林说。
峥嵘岁月忆往昔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13位代表的展位以籍贯为单位陈列: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
柔和的灯光下,这些陈旧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史料,似乎又把人们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
“借到粮食后,即将此证盖印交借出谷子的人领去……”一张由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长陈潭秋签发的《五百斤借谷证》,记录了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和军民的鱼水之情;
一本出版于1920年7月的《天问》周刊第23号,泛黄的页面上刊载着毛泽东发表的《湖南人民的自决》:“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摧陷廓清……”如今,这一论断早已被证实。
董必武在上世纪20年代戴过的瓜皮帽、毛泽东题写的李达任校长的湖南大学和武汉大学校徽等文物也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
继往开来创新业
6月14日17点,在“中共一大代表生平文物史料展览”现场,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有一对爱好党史的夫妇专程从江西赶来参观。据一大会址纪念馆统计,展览自6月12日推出,短短3天内就吸引1800多名参观者。
纪念馆的参观留言本上,留下了观众参观时激动的心情。落款为“四川航天退休职工王希全”的参观者这样写道:“党啊,我及子孙永远跟您走,革命永无止境!”署名“上海交大学子杜林”的人则说:“中国共产党伟大,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中国共产党万岁!”
家住上海浦东的76岁老人孙先生表示,他从报纸上看到展览的信息后就赶来。看完展览后,他很是感慨:“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也让人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85年奋斗的成果。这样的展览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很有意义!”
(本报上海6月15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