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国移动和海尔等20余家奥运会合作伙伴相比,亚都科技公司显得默默无闻。亚都的创始人兼一把手何鲁敏,却在圈内颇有口碑。打动旁人的不是他那一长串的头衔,而是他如何将一个垂死的亚都锻造成奥运赞助商的传奇经历。
1个季度60起官司
何鲁敏早已从亚都的历史中总结出了坎坷的商业规律。“没有一帆风顺的企业,亚都起来了,又倒下,再起来。”亚都成立已有19年,1998年之前,亚都在当地做得有声有色,1998年撤市让亚都体会金融危机的杀伤力,亚都随之进入为期3年的低谷期,直到2001年才缓过劲来。“最多时,公司一个季度的官司达到60多起。人家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那时候是从土坑里开始建起。”
作为民营企业家,很难想象何鲁敏不是一个把盈利挂在嘴边的人。在同行看来,亚都是一个“另类”的企业,它的“另类”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公司竟然允许研发人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发和空气净化不沾边的技术;公司还能包容一组技术人员,因为自己研发的产品被停产而歇工一年。
在何鲁敏的创富历程中,一直有一批员工紧随左右。“我评判一个人、一个企业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他(它)是否成熟,而不是看他(它)是否成功。成功的定义简单地来说,就是在同类中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强。但是我们并不追求成功,而是追求成熟,所谓的成熟,我们也定义得比较简单就是自己的今天比昨天强,明天比今天强”。
尽管做了20多年的研究工作,何鲁敏的思维却异常活跃。他喜欢把人笼统地分成两类:一种人是用生命去换财富,而另一种人是在用财富来换生命。“我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我是用生命去换财富,而买亚都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的人,大多属于用财富来换生命这一类。”
奥运催热绿色经济
在中国,“奥运搭台,企业唱戏”已经成为共识。“绿色奥运让一直低调的亚都走到了前台。”何鲁敏说。的确,亚都能入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行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这个“绿色经济样板工程”。
不久前,亚都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空气加湿器独家供应商,为此亚都花费了4100万元人民币的入门级费用。“不是有钱就能赞助奥运会,一个中国民营企业挤进去就更难了。”何鲁敏说,中国企业参与奥运会,遇到的最大壁垒是技术壁垒,亚都也为此协商了一年。“当初,有一家顶级赞助商,因为技术上的相关性,这家赞助商一直反对亚都进入奥运赞助商行列”。
亚都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和星级饭店提供20万—30万套设备,价值2亿-3亿元。“其实数字多少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品牌得到了提升。”
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也为各种产业提供了面向世界的契机。何鲁敏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的口号,无疑让绿色经济为世人熟知,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怎么用好奥运这张牌,我们已经花了3年时间研究,不光有专业的团队,还请了很多营销高手。”但何鲁敏直率地表示,到目前为止,公司还没有理想的、适合亚都的方案。
4亿普及“空气质量”
从1990年一直到2000年,亚都共花了两亿元来做“空气湿度”这个概念的推广,所以说“空气湿度”这个概念是由亚都最先提出来的。何鲁敏说:“以后,我们还准备花4亿元来普及‘空气质量’这一概念。”
“过去,老百姓将精力用在了衣食住行等细节上,很少去关注空气质量给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何鲁敏认为,空气品质,从国家到企业都很重视,只是宣传不到位。他举例说,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设计了19个重点领域和62个优先主题,其中第55个优先主题是室内污染度监测和净化技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了7个重点产业,第7个产业就是空气净化。
何鲁敏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品质的认知有待普及和提高。所以,我们要改变国人的认识,让他们知道高品质的生活包括了高品质的空气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