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文物保护事业需要高素质人才。
我国不少文化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县、乡、镇一级政府的相关部门管理。有个别单位常常人浮于事,低素质人员通过非正常手段涌入,占了编制,专业人才反而不能进入。 平庸者占据要津,更使得少数能者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境维艰,难有作为。
这种单位的领导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能走上旁门左道。一些人为了狭隘的局部利益,不惜对遗产过度开发,对文物过度利用。武陵源是我国经联合国批准的世界遗产之一,前些年所在地的乡政府为了狭隘利益,乱批项目,过度开发,出现“城市化”倾向,严重损害了自然环境和原始风貌。张家界市启动了总耗资达10亿元的恢复核心景区原始风貌工程,自1999年8月起,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才让所有不协调的人造痕迹从核心景区消失,全面恢复原始峰林状态。
这类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在获得“世界遗产”、“国保单位”的“金牌”后,或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或为建立“政绩”工程,大搞“破坏性建设”:有的画蛇添足大搞“修缮”,有的大建仿古景观,有的甚至兴建起娱乐场所,把好端端的遗产地、名胜古迹弄得不伦不类。这样的领导,既缺专业知识,又没专业操守,怎能担负起保护国宝的重任。
管理好“世界遗产”、“国保单位”,需要由既具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明白人当家,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耿彦波就是这样的当家人。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历史文物有着深厚的热爱。在他看来,“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建筑是民族的象征。”基于正确的认识,2000年他上任伊始,在别处“旧城改造”四面开花的情况下,就重视保护文化古迹,安排收购了大量拆除下来的户牖窗棂等古民居建筑构件,并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将学校和居民迁出古建,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修复了有“中国儒商第一家”之称的常家大院,使之重现了当年气势恢宏的古朴风貌,成为晋中的一大亮点,促进了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保事业,关键在人。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关系着文物资源的生命,决定着文保事业的前景。事关重大,不可忽视。问题的核心在于,需要建立起一个有序引进、合理利用、跟踪培养专业人才的良好机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于“世界遗产”、“国保单位”官员的“考核”,应将保护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在任期间损坏遗产和文物的,要摘除其“乌纱帽”;对造成严重后果的,更应追究法律责任;对平庸无能的官员,也应尽速调离,选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负此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