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化名)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脸一下子涨红了,他弯下腰拾起被那个招聘人员扔在地上的简历,慢慢走出了人才市场的大门。
从毕业那天开始,李猛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参加招聘会了。毕业前有那么多的单位要他,他却挑肥拣瘦都不满意。 可现在,曾经被他认为“打死也不会去”的单位,现在却可以这么傲慢地把他精心制作的简历扔在地上。
大三暑假的就业试水,让李猛对就业前景盲目乐观。
李猛是河北省某高校2001级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已经近一年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其间,他换过好几个工作,可都“没法干”,最多的一个月他挣了400元。
他还记得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当时,全村都轰动了,他父亲还专门买了几挂鞭炮庆祝。在校期间,他学习很努力,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还担任了班里的团支书。
大三暑假时,他以毕业生的身份制作了简历,走进了保定市一家人才市场。首先应聘的是一家培训中心的业务主管,很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农村出身的他,不怕吃苦,在炎热的天气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去敲客户的门,介绍产品。数不清被拒绝了多少次,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这一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些客户开始接受他。不久,第一单生意来了,他拿到200元。
两个月的暑假过去了,他挣了2000多元,总经理也希望他毕业后继续在这里工作。这时他对自己的就业很有信心,甚至还对同学说“找工作也不过如此”。
小城市和一般的企业他都瞧不上眼
进入大四,周围同学一下子都忙了起来,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李猛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就在不远处等着他呢,他的理想工作要符合以下条件:地点最好在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工作要和自己的专业相关,至少相近;工资一个月至少得1500元;“必须是管理岗位,业务员是坚决不干的”。
2004年10月,他参加了北京的一场招聘会。有一个单位向他抛出了“红绣球”。“待遇很不错,而且还提供住宿”,他却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做业务员,肯定能找到更好、更体面的工作。
大四下学期,仍不时有单位进入学校招聘。他依旧“挑肥拣瘦”,不肯签约。直到5月份,他着急了,对工作的要求标准降低了,“工资可以少一些,但要有发展前景,地点就在石家庄了”。
这时他开始广泛撒网,从招聘网站上选定了几个比较满意的企业,专门去了石家庄,登门自荐。
某培训中心很中意他,人力资源部的主管还是他的校友,当场拍板录用他。
如果他当初选择了中等城市,发展机会可能更多一些
6月27日,李猛来到石家庄,准备报到。当天,接到了培训中心那个校友的电话,说他被淘汰了。正是因为他们的校友关系,李猛还没报到就成了单位人事斗争的牺牲品。
无奈中,李猛走进了石家庄市人才市场。他发现,大多数职位竟然都是在学校时看不上的单位,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收入一个月只有几百元,有的没有底薪,拉来业务才有提成。那次,他一份简历也没有投,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工作。他又走进了人才市场,“毕业了还向家里要钱,太说不过去了”。
因为有培训方面的工作经历,他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是做培训公司业务员。由于刚开始干,没有任何客户资源,他第一个月只拿了150元的工资,第二个月200元,第三个月220元。
第四个月李猛辞职了,他去一个投资公司做投资顾问。“其实工作也是业务员,但这个公司规模更大一些,跟我学的专业也接近一些,投资这一块前景也很不错。”他最后补充说,这家公司里有一些本科生,让他心理平衡了一些。
李猛用“冰与火”形容近两年的求职经历,有时也后悔当初错失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不过,李猛的心态已经从浮躁回归平和。他说,社会也是一所大学,他会好好把握现在的工作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李猛的求职经历并非孤例,一些大学毕业生宁肯成为大城市漂泊一族,也不愿意选择一些中小城市。一位就业指导老师表示,地域不是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李猛当初选择了保定市这样的中等城市,可能发展的机会会更多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