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狮形莲花座塑像,人身狮头,顶上有方形插孔,功用不详。
据研究,现在广州市区的河北部分,约在6000年前,大致是由三个岛和半岛组成的,以后逐渐淤积成为一个整体。
东面由番山、禺山南北相连(在今北京路以东,以儿童公园、中山图书馆及禺山市场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岛;中间是由坡山(今惠福西路)形成的一个岛;西面是由今广州火车北站走马岗南面附近至西村电厂附近(旧称泥城)的一个半岛。坡山岛以东的水域为西湖(又称仙湖或山湖,在今教育路和西湖路一带);以西的水域为兰湖(又称芝兰湖,在今盘福路、兰湖里一带)。这些水域后来因陆地相连逐渐缩小,但还存在了很长时间。
本报讯(记者舒涓通讯员张金国、易西兵)广州市文物考古部门近日公布了位于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技综合楼建设工地古墓葬群的初步梳理结果,目前已经清理出从西汉到两晋南朝的古墓22座(见本报6月14日A10版)。考古专家介绍,这次发掘再次印证了广州大东门往东区域是广州的重点古墓葬区。
考古人员早就推测此处有古墓群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中山二路的这次古墓群发掘属于抢救性考古发掘。广州城文物的考古发掘从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比较有计划地从原来老城区往外进行勘探发掘,中山二路属于考古工作者已经推测到的“可能有地下文物遗存的区域”,所以医学科技综合楼开建时,考古工作人员到该工地进行了巡查,果然发现有墓葬群。考古工作组于去年12月进场。
考古专家介绍,他们对广州地区重点文物埋葬地带进行过摸查并作出了规划。从老城区大东门往东,越秀北路以东、烈士陵园、淘金坑、黄花岗、动物园等地,东部和东北部都属于丘陵地貌,而且这些地区上世纪30年代前仍是荒地,出城门步行大约只需要一二十分钟的路程。而这次发掘的古墓葬位置,离当时的珠江江岸也非常近。根据经验,这种离城区路途不远、占据着山坡居高临下位置、而又南向珠江的岗地,是古人择墓的“风水宝地”。而古城往南要隔一条珠江,往西的岗地又比较少,那些地区的古墓葬就比较少。
离城不远的小山岗是墓地首选
考古专家根据以往的发掘成果列出了几个点:去年对淘金路工地的考古发掘,共清理了西汉、东晋、宋、明清时期的墓葬18座;执信中学附近、竹丝岗、梅花村、农林下路等地,都有很多南越国时以来的古墓葬。
据岭南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镇洪介绍,这次中山二路发掘出的古墓群离南越王宫署遗址(中山四路)不太远,足见古代广州城的范围并不大。据考证,秦末任嚣建立的是一座仅四五里的小城池,南越王赵佗建立的城池,虽然比“任嚣城”大了一倍多,但跟现在的广州相比,仍是“小小城”。中山二路的位置在当时属于紧靠城市的小山岗,是古人墓葬的首选之地,而白云山对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比较遥远了。
22座古墓均未发现尸骨留存
这次发掘出墓群的建筑工地位于马棚岗,整个马棚岗是一个山头,地域比较大,但是受基建施工面积的影响,还难以对整个马棚岗的墓群规模做一个全面综合的研究,专家表示,基建挖到哪里,考古才能发掘到哪里,这是城市考古的难题。另外,这批墓群有一部分受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八九层高建筑物的破坏。因为当时挖基坑下桩时不太深,有些墓被“削头皮”,弧形圆顶上部受损。据介绍,古文物在地下两米到七米存留最多,现在城市高层建筑地基打得比较深,至少要下挖10~20米,往往容易破坏遗存物。
广州地区炎热多雨,土质酸性比较重,人体骨骼含钙,在酸性土质中容易被融化,导致广州地区古墓发掘很难发现古人的尸骨,这次发掘中虽然有22座墓,但没有发现尸骨留存。不过,这次发掘出的夫妻合葬墓和家族墓地在广州地区比较罕见,特别是两晋南朝时期的10座砖墓,不仅排列有序,墓向一致,多两两并列,而且同期墓的墓型营造方法与结构基本相同。
专家强调,这次发掘的南朝时期随葬品出现了佛教意识浓厚的青釉佛塔模型明器、净瓶、狮形莲花座塑像、饼底四管笔插,而且这些青釉制品工艺很好,不是普通百姓能享受的,墓主人应该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富人。张镇洪认为,这一挖掘也证明了当时南方并非大家印象中的“南蛮之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