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引发贫穷农家的一场纷争
“读个大学要三四万,就是毕业了工作也难找,什么时候才能还得清?!”刚在地里劳累了一天的林方禄,听到老母亲又在提儿子高考的事,忍不住发火了。
68岁的老太太气得直哆嗦:“有你这么当爹的吗?孩子书念得好,还天天拖后腿!”林方禄从水缸里舀一瓢水,咕咚咕咚地喝下去,蹲在地上,不言语了。
这一幕,昨天真实发生在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梅坂村一个院落里,为了考生林建平的学费,一方是“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书”的思维,一方是“读大学是个亏本的买卖”的衡量,对求学的坚持与质疑在这个普通农家里碰撞着。 而这种碰撞在霞浦乡村的贫困生家庭里普遍而真实地存在着,孰是孰非,答案并不简单。
父亲不愿意让
儿子考大学
看着奶奶与爸爸谁也不肯让步,瘦弱的林建平尴尬地沉默着。其实在高考前一周,林方禄就公开表达了不想让孩子考上的念头,68岁的奶奶在数落了儿子一个下午之后,颤巍巍地坐车去县城,这段路有60公里,坑坑洼洼,老太太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硬是护着孙子考完高考。
梅坂村是当地有名的穷地方,而林建平家,又是村里最破的院落之一。
林家所有经济收入都来自种田,每年三四千元。但是家里两个孩子:建平和建安一年的学费就超过这个数。这些年,为了供孩子念书,家里已经欠了一万多块钱的债。建安今年读高一,成绩比哥哥还好。听说大学4年,仅仅学费就要花掉三四万,林方禄整天皱着眉:“孩子将来大学毕业,要是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好,这笔账什么时候才能还得清?
因此,林方禄固执地认为:“读大学是个亏本的买卖。”老林没念过多少书,但是这些年村里孩子的情况,都被他暗暗看在眼里。这些年,有些人东借西凑上了大学,毕业出来就一千多块钱工资;有些人因家境所迫,出外打工,几年下来,也混了个小有成就。早在建平参加中考的时候,家里就曾经为此大闹一次。当时林建平考了全镇第一,但是家里实在已经拿不出一元钱,林方禄就不想让儿子上学了。后来,街坊邻居纷纷劝阻,甚至把话说得很难听:“担心儿子恨你一辈子!”林方禄的面子挂不住了,狠狠心,借了一千块钱高利贷,把儿子送进了高中。
在父亲与奶奶之间
他左右为难
“让我说什么呢?奶奶和爸爸说得各有道理。”高考估分560分,他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谈到家里的争吵,林建平好长时间不说话。
他说:“读高中这几年,我的压力就已经很大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家里供了我,就供不起弟弟了,将来我得还钱,还得照顾弟弟。但是听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出来都不好找工作,真的挺担心。”
“我肯定会去打工!如果我这次只能上本二,我就不想读了。学费又贵,将来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供弟弟了。”建平搓着手,沉默了好一会儿后,突然很坚决地说。“我就怕自己现在出去也找不到一份好工作,赚的钱还不够自己花。学历肯定是很重要的,将来还是要再去读大学。不过我想得等到30多岁,那时自己可能也挣到钱了。”
20%贫困生和
“借高利贷上学”
孙灵花和林建平是霞浦一中的同学。因为自家的房子已经坍塌到“实在没法住人”,她只好借宿在镇江村的小舅家。高考估分560分,孙灵花很有把握上本一,但是去年姐姐上大学已经欠下一万多外债。在渔排上打工的父母犯难了,但是他们咬咬牙,又借了一万元高利贷,两分利息。
“其实我们只想借几千块钱就够了,但是人家不肯,非要一万才肯借。”这笔钱怎么还?他们没有想过,他们只模糊地知道,读书是件好事,既然女儿考上了,那就供吧?将来的事,谁也预测不了。
霞浦一中政教处李主任告诉记者,像他们这种情况的贫困学生,在一中能占到将近1/5。如果考虑到乡下的中学,这样的情况更加普遍。据说,在有些偏远乡镇的学校里,三个学生的午饭是:一大碗地瓜饭、一包榨菜,就着白开水。
记者从霞浦团县委获悉,每年高考后,他们都能收到200多份求助申请,大都是要求资助大学学费。“霞浦财政并不宽裕,我们只能解决50人左右。”团县委蔡书记很无奈。
但是,向政府和学校申请资助,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做法。李主任保守估计,在一中的贫困生中,借钱上学的占80%。在当地,民间标会和高利贷的用途之一,就是用来供孩子上学。按照通行的两分利息计算,借一万元,每月就要还两百多块钱。这对于林建平和孙灵花这样的家庭来说,几乎无法承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