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建议多推广些小发明
晚报记者王楠报道
小发明、小创造离我们生活有多远?日前,居民王小姐在《百姓“议案”》上反映,在科技节上看到成本仅十几元的马桶节水器可让老式马桶节约一半用水,这令她深有感触,“现在居委会都有科普活动室,但平时几乎感受不到什么‘活动’氛围,何不充分利用,推广节能技术和科技成果呢?”王小姐说,“活动室如果不活动,就会成形式和摆设。 ”
活动室不如流动展
为此,记者日前来到了上海市科普示范村———位于黄兴路2053号的蓝天小区。科普活动室在小区居委会隔壁,面积大概20平方米。
据吕主任介绍,自2001年起,小区便创建了8幢科普楼,每栋楼的底楼都有一块板报式的“科普园地”。居民自己投稿,设计版式。
“我们是不怕没人干,就怕没人看”。吕主任说。居委会付主任则告诉记者,即使提供素材的人很多,让大家常往活动室跑,看一些小常识、小窍门也不现实。因为大家平时都很忙,上网查阅资料也很方便。科普宣传包罗万象,与其固定在一间房间内,还不如采用橱窗、海报、流动展板等形式,放在家门口更合适。而活动室内,每月则会定期开办讲座。
没条件推广高科技
那么活动室的功能可否进一步开发,开设小发明、新技术展示等活动?对于王小姐提议,山阴路石库门里山二居委会书记钱谷子告诉记者,科普活动以宣传为主,都是结合其他活动一起搞。单独“拎”出来的话,高科技要让社区居民接受,必须采用有趣生动的方式。日前进行的食品安全鉴别活动备受好评。偶一为之可以,但大多数的居委会都没有科普活动的专项资金,有的甚至还没有活动室。在没有经费,没有人员,没有场地的情况下,很难坚持长效。
“我们这间活动室既是阅览室,咨询室,也是会议室。”据钱书记介绍,从周一到周六,小屋内囊括了合唱,编织、圈操、量血压等多种项目。由于听“怎么吃脂肪才不会囤积”的人远多于了解防震知识的人,科普讲座正越来越像健康讲座。“如果纯科技的内容吸引不了人,在现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就会被其他居民欢迎的活动取代。”钱书记说。
按需设置另辟蹊径
记者从本市数家街道社发科了解到,如何能让科普活动室真正“活动”起来,这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困惑。
蓝天居委会活动室的另一功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每周两次,志愿者退休教师齐永芳会在这里义务教老年人学拼音。居委会吕主任说,上周首批20多位学员经近2个月的学习,已经通过了测评。小区科普领导小组因此决定将此项学习深入推广。
“学好拼音,方便上网,开拓视野后不是能知道更多的科普知识了么?”居委会付主任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普其实不再拘泥发明创造,其外延也应不断扩展。毕竟,在社区开展活动,有人参与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