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非常喜爱理性思考的学者有一句名言:“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然而,穷人因为缺钱而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学费上涨之后,就更交不起学费,这似乎是常理。
于是学者这样解释自己的意图:用低学费的办法实际上补贴的是富人,而不是补贴给穷人。 如果我们把学费适当地提高,然后规定学费多少比例必须用于助学金,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建议表面看上去挺美好,但他没有考虑到这个建议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看不到那些矛盾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失败。也许这位学者是真诚地希望穷人从高学费中得到好处,但他拥有的仅仅是愿望。
首先,低学费补贴的是富人的说法不准确。当学费低于大学教育提供的价值时,穷学生、富学生都受惠,虽然受惠的程度存在差异,但是单把富人的受惠用“补贴”这个词来描述显得不公平。
其次,让我们试想一旦大学决定为了补贴穷人上大学而提高学费,大学的学费标准很可能会更大幅的增长。中国的贫富差距较大,与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相比,高收入家庭的数目相对少而又少。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从数目不多的富裕家庭里收集足够学费,用以补贴数目很大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那么,大幅度提高学费标准后,需要接受补贴的学生数目也自然会增长,这个增长反过来又推动新一轮的学费标准的提高。
若以补贴穷人为借口,则大学校长们可以附加更多的提高学费的理由。大学提高学费标准后,必须吸引富裕家庭的学生就读才能收敛到富人的钱,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投资建设豪华型教育设施。这些投资最终需要学生交学费来负担。前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表示,现行的大学收费只考虑了大学的运行成本,完全没有考虑大学对教学设施的投资。所以,大学校长们很自然地认为,既然可以提高学费补贴穷人,也该允许提高学费补贴对教学设施的投资。
不断攀升的学费最终导致希望从富裕家庭收敛高学费的愿望落空。一方面,随着中国大学的学费标准接近西方国家的学费标准,更多的富裕家庭越来越感到价高、质次的中国的大学缺少吸引力,趋向于送孩子出国读大学。另一方面,富裕家庭虽然有钱,很多人可以做社会慈善捐赠,但是,他们并不愿意被迫交出自己的血汗钱去补贴自己无法控制的事业。这种逆反心理也促使更多的富裕家庭送孩子出国读大学。
于是大学面临两难的境地,小幅度提高学费标准,便收集不到足够的用于补贴穷人的资金;为了收集足够的补贴资金而大幅提高学费标准,却会导致富裕家庭学生流失。所以,那位学者建议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失败。客观地讲,他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没有用理性思考去研究政策的执行。
制定一项政策是为了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产生问题是因为在现实状态和期望状态之间存在距离。为了缩小这个距离,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就必然采取一系列措施。每项措施的执行结果会改变某些事物的状态。事物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必然伴随着许多矛盾的对比关系,例如,多与少,快与慢,高与低,盈与亏等等。这些矛盾的对比关系立刻就会反映到人们的内心,不同的人会由于利益不同、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各种矛盾心理。例如,公平与偏颇,正常与异常,正确与错误,好与坏,赞成与反对等等。措施是否能成功,就取决于这些矛盾间的作用。理性的思考就是利用一环连着一环的正确因果推理,在这些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联系,发现矛盾的平衡点。
寻找矛盾平衡点的过程是个辩证的过程。有了建议草案,还要让头脑清醒的人推演政策的执行,推演的目标是寻找矛盾,特别是那些能导致政策失败的矛盾。针对这些矛盾调整政策内容,就能形成一个更合理的政策。最极端的情况需要调整人们的期望,或者改变人们的某项价值判断。
我们社会里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用理性的思考来制定政策。理性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预料到推行政策时产生的矛盾,研究矛盾间的作用,并能够把握执行政策后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