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荣昌县远觉镇南华宫戏楼,是西南地区仅存的寺庙戏楼
家有古董,说起来都让人眼馋,何况,古董是座历经300年风雨的古戏楼。
64岁的谢清友在戏台下住了20多年。“一下雨就提心吊胆,生怕房子垮了。”昨下午,趁着难得的大晴天,谢清友跟同院邻居爬上房顶——前几天的大雨将房顶冲垮一角,得赶紧补上。
谢清友在荣昌远觉镇演教街112号大院住了20多年。院里住了3户人,谢清友家“楼”上,就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南华宫古戏楼。谢清友小时候,常来这里看戏,那时戏楼下是空的。最近几十年,这里先后被当作服装厂厂房、幼儿园、教师宿舍……雕梁画栋的戏台上下,被逐渐涌来的住客砌了墙,隔成几间屋子,又修了猪圈,戏台上也逐渐堆满谷草、豆角……除了建筑,其余跟街上居民院毫无两样。
不时有人专程赶来,对着戏台边那些摇摇欲坠的精美木雕,还有墙角的蜘蛛网拍照。从他们口中,谢清友得知这里是西南地区仅存的寺庙戏楼,“清朝时候就有了。”
过去的南华宫什么样?谢清友依稀记得有菩萨、有至少两处戏台,常有人在里面唱戏,还演过马戏……不过大约50年前,被砸得差不多了,留下的,就只有自家院里这处戏楼。
“估计是座庙吧?”这是谢清友的推测——作为镇民公认的对南华宫了解最多的人,他的记忆,也只始于幼年看戏的经历。
资料记载,南华宫的建立与“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有关。清初,因外地移民、经商客户逐年增多,为了安全、互利、娱乐,移民开始按照原先的地缘、血缘关系建立了众多的移民社会组织——会馆,多以宫、庙名之。包括荣昌在内的川渝境内的广东人会馆,多数起名南华宫。它的功能,就跟今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一样——唱戏、喝酒、办灯会、联谊、谈生意……老家怎么玩,这里还怎么玩。他们还搞祭祀,目的是找到共同的归宿感,让乡人律已齐心,珍惜同籍人之间的情谊。不过,这些在后人眼里,都只是“拜菩萨的庙子。”
“我们这里庙多,过去场镇上还有禹王庙……”昨日,见有生人来找“庙子”,镇上一位名叫黄治娇的中年妇女很热情地介绍。路边卖杂货的小老板接了一句,“这里八大队、十二大队那里的广东人也多得很。”他们都记不清,自家祖先是何时迁来此处的,“反正有好多代了。”新闻链接: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屡经战乱,极目荒凉。清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垦荒措施,积极鼓励各省人入川落籍垦荒,于是出现了清朝前期近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重庆境内的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南川、铜梁、大足,璧山等地都建有会馆。清代四川各地的会馆一般多以宫、庙名之。在四川方志中往往在某某宫、庙之下注明即某某会馆。如禹王宫即湖广会馆,天后宫即福建会馆;万寿宫在通晓桥即江西会馆;南华宫即广东会馆……这类记载在四川各地方志中俯拾即是。
各省移民会馆之所以用宫、庙来命名,是由于移民想通过祭祀原籍的乡贤神灵来凝聚在川的同籍乡人。
记者 路易/文 吴子敬/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