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8日电 “开幕三天时间,我省绿色食品交易额已经达到17.3亿元。”在“哈洽”会场,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张希良兴奋地告诉记者。据悉,本届我省共有466个企业的包括米、面、油、大豆、乳、山特、杂粮、饮料、食用菌等14个系列的2000多种产品参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的绿色食品已基本告别过去的“傻大黑粗”形象,外包装越来越精致、精美,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渐加大,参展企业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更注重利用营销手段来宣传自己。
在本届“哈洽会”绿色食品馆,记者看到,无论是米、面、油还是一些绿色蔬菜等绿色食品的包装都很精美。尤其是米、面产品,过去的大袋包装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精美、小巧的纸包装、礼盒包装或者是压缩包装。
塔尖有机米不仅有纸包装,还有制作精美的礼品纸盒包装。一位参展商告诉记者,过去参展绿色食品时,米袋、面袋采用的都是15公斤、25公斤的大袋子,很多客商尤其是南方客商基本上是看一眼就走,还说“买回去也卖不上价”。如今,根据客商的需求,企业对包装都进行了改进,包装小了、精了、美了,销售量也大大提高了。
品牌:量多且知名度高
过去很多绿色食品以产地标注为主,现在绿色食品的品牌越来越多了,如完达山牌乳品、金星牌乳品、北大荒米业、龙丹牌乳品、五常牌大米等等。据悉,我省绿色食品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39个省级名牌产品、70个省级著名商标。
据参展的“五常大米”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五常牌大米自从被评为名牌产品后,产品销量提高了30%以上。而梧桐牌大米被评为名牌产品后,销售范围也从原来的浙江省扩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内涵:高附加值是卖点
据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张希良介绍,今年参展的绿色食品不仅包装好了,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系列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这也是今年“哈洽会”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过去,企业带来的产品品种单一,而且大多都是初级产品,如大米、豆油、杂粮、木耳等。但是今年,参展的企业不仅带来了的初级产品,还带来了由初级产品加工而成的附加值高的系列产品。记者在“哈洽会”展位上看到,企业参展的即便是普通的大米,也分为极品米、特制米和精制米等多种品质。
北方人最熟悉的菇娘,也被大庆的一家企业制成了罐头、果脯等系列食品,亮相“哈洽会”。
记者在绿色食品的一个展台上看到,企业展出了一种碳棒,据介绍这是用稻壳制成的。还有从米糠中提取的米糠油可作为色拉油的主要原料。
发展:专家为龙江建言
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很多展位上的绿色食品只供品尝,但是不销售。
张希良介绍,在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初期,各企业观念传统保守,都不愿意来参加洽谈会。由于产品多属初级产品,没有品牌效应,更别提知名度了,所以销售额也少得可怜。随着我省对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视,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主动出击,想方设法推销自己的产品。今年参展的企业较往年更加成熟了,现场卖产品的少了,很多企业都明确表示现场的产品只可以品尝的,但不销售。这样就保证了企业的参展人员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洽谈。所以在会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参观者在认真地观看、品尝精美的绿色食品,参展人员则在与客商热情地洽谈。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些企业不卖产品,只卖经营权。如绥化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主要是招全国范围内的加盟店;很多参展企业将主题放在招收加盟成员,共同创富上。
营销:主动出击方式多
在16日举行的2006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论坛上,记者采访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会长刘连馥时,刘连馥表示,龙江绿色食品发展潜力巨大,应继续发展深加工,提高绿色食品档次。
刘连馥表示,黑龙江是全国最早开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省份,也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绿色食品发展速度快、质量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的绿色食品现在主要是大宗农产品,产品国内销量很大,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但是,这些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很难卖出好价钱。如一公斤水稻绿色食品与非绿色食品的差价在0.2元左右。
刘连馥认为,今后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发展应该将重点放在绿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食品变成农民的绿色财富。另外,目前国际上对绿色小杂粮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龙江还应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生产。
在谈到如何保护绿色食品品牌时,刘连馥指出,现在人们都注重食品的健康性,作为生产者要始终坚持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保证按标准生产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档次,让更多的人吃上更多、更安全的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