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阅读的广度 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
阅读的深度 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
《心血运动论》威廉·哈维(英国1578~1657)
大凡在科学史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都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威廉·哈维就是这样一位敢于向权威提出怀疑的学者,他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研究所得写成了《心血运动论》一书,为近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自然史》布丰(法国1707~1788)
布丰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卓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向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1749年,布丰的《自然史》的头三册一出版,就轰动了欧洲的学术界。书中以“自然、科学、理性”三大特征,唤醒了被神学思想束缚已久的心灵,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影响。
《物种起源》查理·罗伯特·达尔文(英国1809~1882)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查理·罗伯特·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的进化学说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被誉为“源自生物学领域却影响了全人类思想的巨著”,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彻底推翻了上帝造物论和物种不变论。
《人类的故事》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1882~1944)
在美国作家中,像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这样能使其名字在几代中国读者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太多。说房龙是出版界的奇迹创造者也许并不过分,他一生创作甚丰,成名作《人类的故事》一经出版立即成为最火爆的畅销书,被誉为“最好的人类历史教科书”。
《趣味地球化学》阿·费尔斯曼(前苏联1883~1945)
阿·费尔斯曼是前苏联一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成就卓越并富有开拓精神的天才学者。这位创立地球化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创作的《趣味地球化学》是一部经典科普名作,在人类科学发展进程中至今仍然继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英国1934~)
国际知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多尔是20世纪的一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只身进入非洲丛林对黑猩猩行为进行研究,并将自己这段丛林生活写成《黑猩猩在召唤》一书。该书将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动物世界,从中可以深入探索野生黑猩猩生活的奥秘。
《物候学》竺可桢(中国1890~1974)
作为我国科普研究的开拓者和先行者,竺可桢从事科普事业的工作业绩及其所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将永垂史册。他主持编写的《物候学》全面论述了物候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方法,该书是竺可桢科普创造思想的代表作品,行文通俗流畅,极富文采。
《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美国1913~1994)
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他并非文学大师,而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他的《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内容博大而深邃,阅读这样的作品,将是一次最具启发性的跨时空的知识思辨之旅。
《时间简史》史蒂芬·霍金(美国1942~)
有着“继爱因斯坦以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美誉的史蒂芬·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还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的《时间简史》可谓纯科学追求者的“圣经”,该书使人们对宇宙的兴趣达到了有史以来空前的高度。
《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美国1951~)
比尔·布莱森这位“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既非科学家,也不是科学记者或者科普作家,却写出了一本在全世界掀起了狂热的风暴,获得了媒体、科学界和普通读者的高度好评的科普经典——《万物简史》。
《数字化生存》尼克拉斯·尼葛洛庞帝(美国1943~)
尼克拉斯·尼葛洛庞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这位举世闻名的媒体实验室创办人,也许并不是一个神奇的人,但他却写出了一本神奇的书,一本打开互联网世界的书——《数字化生存》。
《生命的未来》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美国1929~)
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所创立的“岛屿生物地理学”被誉为“20世纪未获诺贝尔奖的五大科学发现”之一。他于2002年推出的《生命的未来》一书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最新思考,该书一出版即引起很大反响,好评如潮。
敬畏生命的《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的传世佳作,这套以法文写作、字数多达400万字的巨著,主要记录了法布尔一生对昆虫行为的研究与观察成果,字里行间流露出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与实验精神,其中还穿插了昆虫、土地、人文、历史有关的典故,以及法布尔对自身的人生价值与哲学思考,可说是跨科学与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
法布尔的10大卷《昆虫记》通篇充满了人文色彩。作为一个博物学者,他的著作严谨,自成系统,大大扩展了前人观察和论述的领域,然而,他却声言对那类纯粹描述昆虫学没有太大兴趣。他说他平生酷爱的是“情感昆虫学”,他所以拒绝为一般学者所钟爱的无所不包的“系统”,显然是担心那类来自集体的被抽象出来的“规律性”或“平均数”将掩盖以致扼杀个体生命的原生态。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是相关的知识的累积和演绎,而是田野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这种方法完全建立在对生命的固有的形态的尊重上面,可以说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方法。他反对传统学者的那种把工作停留在实验室里,使昆虫在解剖刀下变得“既可怖又可怜”的做法。应当说,就他研究中所采取人文主义式的方法本身而言,就是一场革命。
法布尔敬畏生命与求真这两大精神贯穿了整部《昆虫记》。敬畏生命,就是以一种大生命观平等地看待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尊重和关爱生命哪怕微小如昆虫的生命。
阅读《昆虫记》我们会被法布尔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深感动,不自觉地追问和思考生命,学会尊重生命,去发现和感受生命之美,自觉地唤醒我们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珍爱地球,爱惜生命。法布尔的一生就是坚忍不拔地追求真理的一生,凡是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不相符合的理论,法布尔都会提出怀疑、驳斥和修正,因此,一部《昆虫记》就是探求昆虫的生命真相的真实记录。
划时代的绿色经典——《寂静的春天》
从二十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这些有机氯化物被广泛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这些剧毒物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使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这些剧毒物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们却全然没有想到,这些用于杀死害虫的毒物会对环境及人类贻害无穷。它们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或通过饲料、饮用水进入畜体内,继而又通过食物链或空气进入人体。这种有机氯化物在人体中积存,可使人的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遭到损害,可引起皮肤癌,可使胎儿畸形或引起死胎。同时,这些药物的大量使用使许多害虫已产生了抵抗力,并由于生物链结构的改变而使一些原本无害的昆虫变为害虫了。人类制造的杀虫剂,无异于为自己种下了一枚毒果。
当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是量多为患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本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在《寂静的春天》中,卡逊向公众发出呼吁,要求制止使用有毒化学品的私人和公共计划,这些计划将最终毁掉地球上的生命。她要求人们了解真相并针对现状作出行动,因为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那些阴险的毒物,通过喷雾剂和尘土、食物传播,要远比核战争的放射性残骸危险。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划时代的绿色经典著作,它的出版对那些把剧毒杀虫剂作为“杀手锏”的人来说,无异于一种挑战。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对卡逊进行了围攻,说她是“极端主义者”、“大自然的女祭司”,使卡逊承受了不亚于达尔文当年发表《物种起源》的压力。然而,日后的事实证明了卡逊的预言,这些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巨大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寂静的春天》是一部警示录,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终使剧毒杀虫剂停止了生产和使用。
混沌理论:解释不可预测的世界
格莱克在《混沌:开创新科学》一书中说:“二十世纪的科学家只有三件事将被记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他们主张,混沌是二十世纪物理学中第三次大革命。就像前两次革命一样,混沌割断了牛顿物理学的基本原则。如同一位物理学家所说:‘相对论排除了对绝对空间和时间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狂想。’在这三大革命中,混沌革命适用于我们看得见、摸得到的世界,适用于和人自己同一尺度的对象。”
混沌理论是设法了解许多自然系统特有的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所采用的一条原理。不可预测性的经典例子就是天气。运用所有各种知识和计算机先进技术,气象学家仍然不能准确预报一两天后的天气。原因何在?是对大气条件了解得不够全面吗?艾萨克·牛顿先生在提出著名的运动定律时,坚信宇宙是确定的。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位置以及作用力,就能精确地计算出该物体任何时刻的行为。影响天气的大气层上的作用力也是这样。在能获得所有的数据的情况下,人类能准确预报各个时刻的天气。这种说法对吗?
从格莱克的《混沌:开创新科学》中我们知道,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一位文静、谦逊的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对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做出了回答。他利用一个极其简单的仅由十几个方程组成的天气模型系统(现在的天气模型采用巨型计算机计算上百万个方程),演示了初始输入数据的很小变化——如温度读数变化0.01度——在极短的时间内,天气都将发生惊人变化。人们将这种现象戏称为“蝴蝶效应”。
通过格莱克的这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对混沌系统有更多的了解。天气的不可预测性、心脏跳动的不规则性、免疫反应的不确定性、电子系统和化学反应的随机脉变动,甚至股票市场的起伏都可以用混沌理论来做出更好的解释。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随着功率更大的计算机的出现,不知道我们还能发现什么秘密?
(穗明整理)
[资料来源《30部必读的科普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信任创造绩效”管理论坛成功举办
最近,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中山大学教授经理研究会推出的“信任创造绩效”管理论坛在中山大学开讲。本次论坛是主办方在广东经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一书的背景下,为了向社会特别是企业界隆重推广“信任创造绩效”的新型企业文化理念而举办的。
“信任创造绩效”管理论坛的成功举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本次论坛上,南方李锦记公司总经理卢伟文先生作为“高信任企业”的代表系统介绍了南方李锦记公司的“自动波领导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张承耀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打造高信任的企业组织》的主题演讲,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吴能全教授发表了《如何通过信任创造绩效》的专题演讲。(永陶)
本版新书由广州购书中心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