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争相看“怪物”
显微镜下细观察
6月8日,本报刊登了《工地铲车“太岁”头上动了土?》一文后,记者不断接到读者打来询问电话。6月17日,记者接到一名村民的热线电话,称他家挖出一大块“太岁”。当日,经专家鉴定,此物就是非常稀有的“太岁”,很有科学研究价值。
庄稼院挖出“黑肉饼”
潘仲春家住新城子区道义镇进步村,记者在他家一处临时住房中看到:一个类似轮胎一样的东西被泡在洗脸盆清水中,直径约30厘米,厚约10厘米,表面呈黑褐色,中间夹杂着树木的根须,有很强的韧性。
据了解,前不久,潘仲春在翻修自家门前的土道时,突然发现柳树下面的土层中有一块圆圆的“黑色大肉饼”。“这是什么东西?从来也没见过啊!”潘仲春走近一看,“肉饼”像一个黑色大圆盘,拿在手中感觉软软的。他以为“肉饼”是污秽的废弃物,便把“不明物”与其他残土填埋在道边的水沟旁。
6月8日当潘仲春看到本报关于“太岁”的报道后,他回想起来,前些日子挖出来的“黑色大肉饼”难道是报纸中所描述的“太岁”?当日一早,潘仲春再次将“肉饼”挖出,结果在挖掘时不小心挖碎了,“肉饼”变成了不规则的碎块。经清洗后,“肉饼”呈松花蛋似的棕黑色,闻不到任何气味儿,虽被埋在土中多日,但并无腐烂现象。
专家鉴定是“太岁”
为辨别真假,记者随后将一小块“太岁”带到辽宁大学生命科学系刘宏生教授处。刘教授在显微镜前格外认真地观察后,肯定地告诉记者:“这个不明物体确实是“太岁”!如果能揭开“太岁”的‘神秘面纱’,甚至有可能揭开生命起源的秘密。”
“为什么一些化工原料也疑似‘太岁’?”记者问道。刘教授解释说:“一些化工原料埋在地下后,能够出现黏性、韧性的特点,类似“太岁”。但由于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不是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就是干化失去韧性,只有‘太岁’这种有生命的生物,才能在泥土中保持这样的特性并生存。”
“‘太岁’的研究价值非常高!”刘教授向记者介绍,目前对于“太岁”的研究还属于探索阶段,关于“太岁”的研究结果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粘菌说法,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适应性很广,温度条件适宜就生长,条件不适宜也不会死亡。另一种是丝状真菌说法,“太岁”应介于微生物和植物、动物之间的关键环节。
“太岁”非补品勿滥服
刘教授从科学角度借本报提醒广大市民:由于民间传说食用“太岁”可长生不老;《本草纲目》也记载“太岁”有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药用价值,因此有些市民在发现“太岁”后,用“太岁”泡水或食用,这样的行为是冒险的!
他指出,根据国内科学界研究,发现“太岁”确实有药用价值,但由于“太岁”属于多种菌类的混合物,结构非常复杂奇特,擅自食用“太岁”很可能会给人们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市民发现“太岁”后,最好不要随意食用。本报记者唐葵阳实习生苏茜傅峻摄影沈生记者电话:8106085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