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总体形势的分析,确定我市今年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做大做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和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强势开局。 在具体指标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要完成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增长18%;完成销售收入1450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112亿元,增长18%;完成工业投入300亿元,增长26.7%。全市民营经济新增私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40亿元,新增销售亿元以上企业40家,吸纳民资120亿元,完成投资240亿元。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突出增长方式转变,在产业升级上实现新提升。
(1)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举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峰论坛,召开推进自主创新政策扶持新闻发布会,在社会大力营造加快自主创新的浓烈氛围。
一是加大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加快“一站两中心”建设步伐,全年新增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在民营企业中扶持建成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促进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市场实现程度。
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力度。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机械、化工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组织实施重点自主创新专项,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组织实施专利新产品产业化专项,形成新的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加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力度。加速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积极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管理、采购、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在7个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示范和试点工作,全年力争再新增示范试点项目10个、示范试点企业10家。
四是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打造品牌,形成更多的“镇江创造”。06年争创2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省著名商标、40个市知名商标。
力争到年底,完成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50项,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1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的30%左右。
(2)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启动“四个一批行动计划”,即: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实施一批节能降耗项目、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一批清洁生产审核项目。
一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充分运用国家、省、市陆续出台的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和措施,加大对企业循环经济型项目和产业扶持力度,着力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重点抓好索普集团的一氧化碳气体回收、韦岗铁矿硫酸矿渣提取铜、钴、镍和尾矿处理废水回收等一批项目,树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建立健全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积极推广应用节电新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持续开展创建节能型企业活动。着重对110家重点用能企业中目前仍然在使用的落后用能设备进行淘汰。抓好万福特公司6000千瓦余热发电机组、索普公司3000千瓦余热发电机组、联成化学二台6000千瓦余热发电机组等项目的建设,推进余热回收利用。
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抓好一批资源再生产品推广,推进再生产品升级换代。加强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再生利用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在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和秸秆的开发利用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四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制订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树立一批开展清洁生产的先进企业,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不断扩大清洁生产的覆盖面。力争全年通过省级验收的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以上。
2、坚持突出有效投入,在发展后劲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围绕我市“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3510”工程,即发展壮大机械、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培育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交通设备、食品、电力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加大投资引导力度,推动社会投资和要素资源向其集聚,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的装备和技术投资比重,提高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比重,提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投资比重,优化工业投资结构。
二是狠抓重点项目推进。建立健全市、辖市区两级重大项目促进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重点项目督查会,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协调力度和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特别要重点抓好全市131个亿元以上项目的建设进度,对46个续建项目,要从组织领导、资金配套、政策服务等方面全程跟踪,确保快速度高质量,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重点竣工项目达到21个。对49个新开工项目,要定期检查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对36个后备项目,要在产业政策引导、项目包装、组织报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集中力量促进项目早日报批。
三是着力抓好民营企业技改投入。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其中市级项目投入规模为1000万元以上,辖市区为500万元以上,乡镇(街道)为100万元以上,对入库项目实行从备案、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发展层次。
3、坚持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在发展层次上实现新提升。
(1)促进全民创业。制定年度宣传计划,实行市与辖市、区联动,组织全市新闻媒体开展系列报道,突出创业者典型宣传,大力营造推动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进一步明确“创业镇江”各牵头部门的工作责职,组织相关部门制订实施办法,加快推进;抓好创业示范基地培育试点,建立创业辅导专家库,认定创业培训合作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认真宣传贯彻《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加大扶持和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全年力争市、辖市区两级专项扶持资金额度增幅达30%以上。
(2)强化招商引资。围绕我市“十一五”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创新招商理念、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引民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广泛结识新客商,抓紧收集整理民营经济发达、民间投资活跃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情况,印发给各辖市区、各部门和有关民营企业,切实提高招商洽谈的实效。二是完善重点客商库,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500强民营企业上门重点拜访,有针对性地推介合作项目。三是积极开展小分队、多批次、高频率的产业招商活动,大力推广委托、代理、网上等市场化招商方式,继续组织到先进发达地区推介招商,邀请国内外客商来镇江考察,举办产业集群专题招商活动。
(3)增强服务功能。一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抓好扬中市国家融资平台的试点工作,全年力争再组织1个以上辖市(区)扩大试点。要求没有建立担保机构的辖市区要消灭空白,已建立担保机构的辖市区要在担保基金和担保规模上分别增长50%以上。二是健全融资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等工作。三是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利用协会、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为民营企业培训经营管理人才5000人次以上。继续举办民营企业人才专场招聘活动。四是完善信息统计体系。以现有网站、简报等为载体,建立企业获取信息的窗口。开展全市民营经济信息统计数据网上上报和汇总,逐步实现市、辖市(区)、乡镇(街道)联网。五是建立监督检查体系。在全市推广“企业评议机关行政服务行为”活动。各辖市区要做到民营经济投诉督查机构人员到位、经费保证、机制健全、渠道畅通。
4、坚持突出规模培育,在做大做强上实现新提升。
一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重点是强化对50强企业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上门服务制度。及时了解和梳理50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政企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协调和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难题。
二是加大规划引导力度。重点是引导和督促50强企业,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组织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研究、并购重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创建品牌、推进上市、国际化经营、落实扶持政策等各种措施,加快推进做大做强。
三是加大服务扶持力度。重点是在生产要素的协调上切实向50强企业倾斜。进一步创新银企合作方法,上半年将组织各金融部门与50强企业开展集中授信活动,授信总规模要达200亿元以上。同时,着重抓好50强企业培育实施办法中规定的税源奖励、项目贴息、创新资助、单项奖励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兑现。
四是加快推动产业集群。重点是按照“规模+特色”的要求,全力打造化工、电子信息、造纸、五金工具、工程电器、汽摩配件、船舶、眼镜、木业、醋业十大产业集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一拿出十大集群专项规划和相应的实施细则,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我市规模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力争到年底,全市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40家,比05年再增加40家,实现销售11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5%以上。力争全市销售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家、超50亿元企业达到3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20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