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博物馆结束的“现代俄罗斯大师双人展”是2006年“俄罗斯文化年”的又一亮点。
梅尔尼科夫和萨拉霍夫是当代俄罗斯画坛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这两位元老级艺术家都是资深的俄罗斯艺术院院士,享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们早在上个世纪中期驰名于画坛,成为俄罗斯美术界领风气之先的人物,先后获得当时的最高荣誉“国家文艺奖”。他们的名字和作品也随之为中国美术界所熟悉,许多中国画家从他们的艺术道路和作品中获得不少启发。梅尔尼科夫和萨拉霍夫分别执教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他们十分了解、尊敬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并多次来中国访问和讲学,是我国美术界的老朋友。其中梅尔尼科夫与我国油画界的关系更为密切。他长期在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领导壁画工作室,全面指导该院的绘画教学工作。在这个学院先后有数十名中国学生学习和研修,他们有的直接受教于梅尔尼科夫,有的受到他的指导和影响。至今,他仍和中国艺术界保持着友好的联系。
本次展览陈列的梅尔尼科夫和萨拉霍夫的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70—90年代,基本上反映了他们这个时期的艺术倾向和风格特征。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既具有当今俄国主流艺术的一些共同特色,又显示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绘画风格的某些差异。
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苏联艺术家们,处在苏联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既大胆又谨慎的艺术探索。梅尔尼科夫和萨拉霍夫是这代人中走在最前面的两位,他们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继续写实的传统,采用了较为自由开放的写实观念,并在写实中增加了写意、象征、装饰和设计的成分。他们笔下的人物很有表现力,他们两位都是具有表现主义精神的写实艺术家。
《马德里的一场斗牛》 70年代后期,取材于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三联画《科尔多瓦的十字架》、《马德里的一场斗牛》、《加西亚·洛尔加之死》,以寓意的手法,表现西班牙人民的希望、信念、苦难和精神力量,成功地处理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巧妙地调动了线、色彩、体积感、空间感等造型因素,组成律动强烈的画面。
《科尔多瓦的十字架》《在和平的田野上》
《在和平的田野上》(1950),是一幅表现战后和平建设年代人们对劳动、对生活、对丰收的颂赞。
《姊妹们》 60至70年代,他的《母亲》、《夏天》和《姊妹们》等,充满阳光和欢乐,以“青春和生命”为主题,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觉醒》 1975年的《告别》一画是为纪念对德作战胜利30周年而作。画面上母子告别的悲壮场面,使人心灵震撼,特别是对母亲送子上战场时复杂的心理刻画,具有崇高的悲剧性。
《告别》梅尔尼科夫
生于1919年,他年届87岁高龄,在创作上依然孜孜以求,勤奋敬业。从他50年代到90年代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始终在求新,求“变”。他创作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各博物馆的珍藏。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他作于70至90年代的肖像、静物、风景、抒情小品和数量较多的人体以及珍贵的画稿。
梅尔尼科夫对周围的一切都怀有极大的兴趣,他内心的形象世界十分丰富。他是一位抒情的画家,这种抒情气质尤其表现在他的小品、肖像和风景画中。他善于用富于变化的笔触和饱满的色彩表现自然景物,如林间的小路,透过树叶洒进林中的阳光,或林边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野……他常以独到的视角描绘地处北方的人们对短暂夏季的珍惜和留恋之情。他也常画秋季的萧瑟和冬季的白雪,画在国外考察时看到的异国风情,虽然那些作品也有充满激情的色彩和出色的技巧,但它们都不如他在描绘俄罗斯夏季景色中所表达的深情。
梅尔尼科夫的肖像作品不是很多,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他为妻子阿丽莎和女儿维拉所作的画像。他常让她们处在美好的情境之中,和四周的环境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他用笔潇洒自如,轻松随意。有时他还特意为作品起一些抒情性的名称,如《白夜》、《别墅中》、《林间漫步》等等,名称与画面形象无不充满爱意。
展览中有很多描写女性人体的作品。在西方美术史上,对女性人体美的描写被认为是艺术家对美的永恒的思考,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乔尔乔内、提香,直至后来的伦勃朗、戈雅、委拉斯贵支、马奈等大师都以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语言,歌颂了人体美。远在古希腊,艺术家们已把女性人体认为是大自然最完美的创造,梅尔尼科夫从古典大师的绘画中得到启示,他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可以追溯到50和60年代。直至90年代,人们仍然可以在他的画室中看到各种不同的女性人体作品:室内、室外,半身、全身。室内的人体大多配以装饰性的衬布,构图和色彩有俄罗斯民间漆画的特点。室外的则常与湖水、森林、山川等大自然景色相伴,人物的面部造型概括而简约。
梅尔尼科夫的静物画很有特色。他或用工整的笔触细致地描绘盛开的玫瑰,或用写意手法勾勒玻璃瓶中的野花。他刻意追求的,是那蓬勃的生机和鲜花带给人们的愉悦心情。
梅尔尼科夫对瓶花的背景十分讲究,有时采用深色的背景,两旁是敞开的窗户,这是夜色笼罩中窗台上的花。有时以同一窗台做背景,有阳光照射,有绿荫,使人如处明媚的春色之中,心旷神怡。瓶花的色彩,有浓浓的大红大紫,热闹非凡;也有淡雅素净的,天生丽质。也许是因为梅尔尼科夫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圣彼得堡,冬长夏短,整年中银灰潮湿的天气居多,人们的心灵和感情需要阳光和鲜花的抚慰,所以在画家的调色板上便有了亮丽、明快、醉人的色彩,这是艺术家贡献给人们的美。
萨拉霍夫
生于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阿普歇伦半岛,无垠的大海和耸立于海中的石油钻井塔,半岛内陆茫茫的沙漠,以及在这里辛勤劳作的人民,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他在巴库的美术中学毕业后,于1951年考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
50年代,是苏联社会的转折时期。斯大林逝世后,人们的思想趋向自由和活跃。有深厚传统和走过曲折道路的苏联文艺,在经过严峻的政治气候之后,出现“解冻”之势。这时有人开始全面否定苏联文艺的成就,否定现实主义。但也就在这时,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他们辩证地对待苏联文艺走过的道路,认真思考和从事艺术实践。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现实,发掘传统,创造新画风,探索新的表现语言。萨拉霍夫便是这些青年艺术家中的一位佼佼者。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萨拉霍夫艺术风格的形成期。他在画面上加强了深沉和强烈对比的因素,追求构图的宏伟性和纪念碑性,追求油画语言的简练和单纯。在苏联60年代绘画界,他被公认为“严峻画风”的代表画家之一。
60年代,萨拉霍夫创作了《阿普歇伦的妇女们》(1967)。在处理这幅画时,萨拉霍夫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和古代庞贝壁画的手法,在色彩和装饰感上,又参照了阿塞拜疆的民间艺术,绘画语言既整体、宏伟,又具有民族特色。萨拉霍夫把注意力放在表现人的感情的复杂性上面,阿普歇伦妇女们痛苦的期待和内心的坚强,在萨拉霍夫笔下交织成带有悲壮气氛的交响。
这一时期萨拉霍夫多次出国访问,增长了他对当代西方艺术潮流的认识,西方的三种潮流对他均有吸引力,那便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欧美当代现实主义。在许多人看来,这三种潮流是水火不相容的,而萨拉霍夫却认为,它们的本质一致,创造精神相通。他试图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合这三种潮流。他在苏联和俄罗斯有独创性的前辈艺术家的作品中,曾看到过这三种潮流的交汇和融合。在欧美当代画家中,萨拉霍夫推崇意大利的库图索和墨西哥的西盖罗斯。他认为,库图索和西盖罗斯这些大师,既承继了本民族的古典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索成果,他们的画,既实在,又富有想象;既严谨,又自由;萨拉霍夫走的也是这条路。
进入70年代之后,萨拉霍夫在绘画风格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对自己塑造的人物,更注重冷静和细致的分析,注重人物的个别特性,注意捕捉人物的特殊美感,他探索更深沉和更有思考性的画风。
70年代萨拉霍夫的代表作当推《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肖像》。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是苏联极负盛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交响乐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具有现代节奏著称。肖氏艺术作品创造精神的大胆,尤其在表现人类精神世界深层面的悲剧性方面,在世界乐坛赢得了声誉。萨拉霍夫为这位音乐大师作肖像的构思,开始于他刚结束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学业时。因为种种原因,这件创作搁浅十六年。当他重新投入这幅肖像创作时,不论是肖斯塔科维奇,还是萨拉霍夫,都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肖氏,他已身染重病,只能勉强为萨拉霍夫作模特儿。此时的肖氏可能在创造他的最后一件杰作《安灵祭》,他穿着家庭便服,背靠钢琴,用无力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坐垫。目光集中于他面对的空间,沉浸于思考中。萨拉霍夫突出刻画了一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
80年代之后,萨拉霍夫画了不少肖像、女性人体,还画了许多风景和静物,采用的媒材包括素描、水彩和油画。他一如既往,在构思上注意独特的视角,把握画面的整体感,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他还善于运用现代构成法,使画面景物清晰而有序地呈现出来。他的笔触粗犷、宽大而肯定,显示出雄劲的气势。萨拉霍夫在稳健地走着自己的道路。他精力充沛,仍不断酝酿和推出新作。50多年来,他的创作成果为拓宽苏联绘画道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严峻现实主义”风格上所取得的成果,为画界所公认。
《作曲家卡拉—卡拉耶夫肖像》 《作曲家卡拉—卡拉耶夫肖像》(1960)是萨拉霍夫“严峻画风”的代表作品。卡拉—卡拉耶夫是苏联著名作曲家。画面上他正处于乐曲构思的过程中,作曲家生动的形体用白色来表现,和钢琴黑色的平面形成鲜明对照,背部的光线明亮,面部却在阴影之中,白黑两种对比色组成色彩基调。正是这幅作品,奠定了萨拉霍夫在苏联美术界的地位。
《阿普歇伦的妇女们》《下班》
1957年,萨拉霍夫的毕业创作《下班》,是他的成名之作。描绘的是一群从深海油井下班、走在栈桥上的工人。在一夜紧张的劳动之后,他们迎着扑面吹来的海风,在浪花拍打的栈桥上匆匆走过,晨曦的霞光,飞溅的浪花,还有那些在空中自由飞翔或在海面弄潮的海鸥,赋予劳动者下班的场面以浪漫的气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