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立昌一直关心着老人巨志璋的生活 本报记者 张为 摄开栏语
今年是全国公安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年”。目前,我省各级公安机关正在围绕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一中心工作,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广大基层公安民警,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为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张本树式的先进典型。
为了展现广大基层民警可敬的一面,即日起,陕西省公安厅和本报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身边让我们感动的公安”。让我们走近基层民警,去体会他们平凡而又充实的每一天,去感受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
“警察干得好坏,要看你在村里能否‘混上饭’!”一句实在话,说出了基层民警的工作与普通群众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其工作是否得到群众认可。
杨凌有位民警就有这样的好“口福”。他,就是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杨凌示范区公安局杨陵公安分局五泉派出所所长兼教导员蒋立昌。
每年调解100多起纠纷
多年来,蒋立昌带领全所民警深入田间地头,积极、灵活地解决农村各类矛盾和纠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辖区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了,辖区19个行政村中有13个行政村实现了零发案。而他平均每年调解纠纷100多起。
去年8月,辖区夹道村巨家组77岁的巨志璋老人由于下肢残疾,长期坐轮椅生活,儿子不好好照顾有时还嫌弃老人,经常因家庭琐事发生口角。老人一气之下,来到派出所要求公安机关对其儿子进行管教。蒋立昌端茶递水热情接待了老人。经过整整5个小时深入细致的开导和疏通,巨志璋老人的思想扣子基本解开了,摇着轮椅满意地回去了。
随后,蒋立昌买了礼品专程看望了老人,并将其儿子及儿媳叫到一块儿,促膝交谈,真情实意、细致入微地对他们家庭内部矛盾进行剖析、化解,经过3个多小时的批评教育和真诚的帮助,终于感化了老人的儿子及儿媳。现在,他们一家人生活得融洽和睦。
谈起工作,蒋立昌自豪地说:“五泉派出所辖区共60多个自然村,人口23000多,有的村民虽然不知道我的姓名,但绝大部分都认识我。这里的村民朴实、厚道,在基层待惯了,我已经从心里喜欢上了农民。”
渴望穿上正式警服
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和谐,群众满意率大大提升。五泉的村民说:“蒋所长是个能人,是他把五泉治好的。”
二十几年来,蒋立昌先后13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破案能手等称号,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被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称号。
采访中,记者提出为蒋立昌拍张照片,问他为什么没有穿警服,正与村民交谈的他一下子哽咽了,一时说不出话来。停顿片刻,蒋立昌说:“6年前局里额外发的警服早就穿烂了,上面也没有警衔、警号,不是正式的,我没有警服……哎,回头再说吧……”
这话让人感到纳闷。派出所长怎么没有警服?
据了解,十几年前,在一次公安系统统一“转正”一批警察时,由于一些原因,蒋立昌未能如愿。错过那次机会,穿上正式警服就成了蒋立昌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愿望。
凭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凭着对农民兄弟的一份深情,蒋立昌表示,如今只想一心扎在农村。
妻子眼中的好警察
蒋立昌的妻子管颖是杨陵中学一位高中英语教师,获得过省公安系统“好警嫂”荣誉。
“虽然以前丈夫很少顾家,可现在孩子也长大了,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管颖心中已经没有了埋怨,她最佩服丈夫调解农村琐碎纠纷的那种耐心,和双方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经常说得嗓子哑了还不罢休。
作为警察的妻子,管颖感触颇深,多少次逢年过节丈夫都在值班已经记不清了。记得多年前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准备好了肉馅,和好面,带着擀面杖,抱着孩子到派出所去陪正在值班的丈夫。天黑透了,整个所里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没有电视,看不到“春节联欢晚会”,其他人都回去过年了,院子里静悄悄的,雪花纷纷扬扬,宿舍小而简陋,顶棚倾斜着,老鼠在上面跑来跑去。
在床上包完饺子后,望着跳跃的炉火,一家人在一起无比温馨。丈夫打开门,在黑暗中燃起鞭炮,炮声震下的顶棚上的尘土掉在孩子脸上,孩子被吓哭了,但从丈夫转过身时的凝重、坚韧的表情当中,她看出了一种祈盼。本报记者 张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