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南京最难熬的时节到了,黏糊糊的;现在动笔回忆3年前的潍坊之行,年画作坊里油墨的清香似乎有点凉意了。我对潍坊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大抵是因为山东之行的前一站是威海,已近中午,破烂的车站与站外拉客的司机让人很不放心,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背包的拉链。 步行几百米,瞧见公园旁有一旅舍,挑了个单人间住下。对面的吃食实在不敢恭维。罢了,在潍坊主要是拍摄木版年画。先去十笏园。这园子并不太显眼,我却被检票员盘问了许久。好在看起来很专业的单反相机弥补了民俗摄影采访证的先天不足。北方的园林在色彩上到底有几分浓烈。回廊是大红大绿的,园子却像山东口音那样绕。碑刻很有些看头,喜欢郑板桥书画的人可以慢慢品味。出了园子就去风筝博物馆。门口儿的塑像告诉我,风筝的祖先是鲁班。潍坊的旅游旺季在三四月间,夏天的展馆内空荡荡的,不过陈列品值得细看,不用多想,这里面有最大的风筝、最小的风筝。真正体现工艺水准的还是当地一些名家的作品,其实十笏园和风筝博物馆只是我去杨家埠的前站。是日,潍坊的天很蓝。唯一后悔的是,忘记在城墙下买双布鞋,驴皮底子的,3年过去了,再也没有遇到。另,不愧是风筝的老家,不管是宾馆还是网吧,招牌上总有个“鸢”字。第二天起了大早,从火车站乘公交车前往杨家埠。一路上我都不平静,我会遇到怎样的采访对象呢?到了终点站再换乘三轮车。本想直奔年画研究院,老乡却说,直接带你去最有名的作坊吧。“是不是杨洛书家?”“正是。”大喜。一来运气好,二来行前的案头工作很有效。
杨家埠
实在太山东了。笔直的路,红砖院墙,包着铁皮的院门上,年画白了。四下也很干净。杨洛书老人并不介意陌生人的打扰。一间大屋子像是杨的仓库加门市,最显眼的不是满墙、满地的年画,而是一块乌漆大匾——同顺德画店。很难想象,这个百年老店经历了无数运动还没有断送香火。杨洛书是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的第十九代传人。由于常年定格在握刀状态,右手指关节肿胀变形,如同戴个大戒指,5个手指3个不能自由伸缩,不握刻刀,就是只废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刻刀便仿佛长在他手臂上一样自然和谐。在老杨珍藏的1000多块画版中,几乎囊括了明清以来杨家埠现存所有的年画样版。杨从里屋拿出来一些,满眼灰尘掩不住流畅的线条,“要不是‘文革’,会有更多。”老杨很配合我的拍摄,其实,在山东的20天,从青岛到威海和潍坊,接下来的青州、曲阜还有菏泽,人们都很友好。比起来,在天津拍年画就相对麻烦了。杨柳青画社的接待人员还向我要拍摄费用。虽说是盛夏,老杨的作坊却很忙碌。两间屋子的雇工忙个不停,只有我的三角架需要挪动的时候他们才会停下来。真的很美妙,昏暗的屋子里,宣纸与各色木版一次次地接触,年画就好了。必须要说明的是,在工艺上,杨家埠木版年画主要用套版,手绘的部分很少。一张纸挂着的是闷声闷气的憨厚,难道你不觉得?其实不用文字赘述,跳跃的色彩就是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还有蓝天。再妖娆的广告文案也比不上一张年画来得热烈。当日下午我又拜访了村里的风筝艺人,可惜当时的天气条件不适合扎风筝,蜻蜓点水般拍了几张就收起了行头。又在杨家埠的民俗大观园(一般化,若要买票不推荐游览)走了一遭,返回潍坊市区。第三日,乘火车去青州。这时才发现,潍坊火车站广场还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的教导挺立着。不管怎样,我总是掩饰不住对杨家埠的喜欢。在大多数人情感的温度被电脑键盘、手机按键这样的非生物阻隔的背景下,杨家埠的年画、风筝还有这样的空间、土壤,谁能不羡慕?遗憾的是,在老杨家,我兴奋地拍片子,竟忘记了买些年画,0.5元一张。
TIPS
十笏园
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习惯了江南园林的读者应该去看看。
潍坊风筝博物馆
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66号,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风筝专业博物馆。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陶瓷巨龙。
杨家埠
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城区南侧,可以坐5路公交车或打车前往。村民大都好客,直接在这里买年画和风筝会便宜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