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连续刊发的“哈站前话吧、公话宰客”系列报道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治宰客的一些办法措施,相关部门正在制订执行中。连日来,很多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担心话吧宰客这一顽疾会死灰复燃。
担心话吧宰客死灰复燃
连日来,社会各界读者纷纷致电本报,感谢本报的报道引发有关部门重拳出击整顿站前话吧,痛斥站前话吧宰客赚取黑心钱,担心宰客话吧被查处后再次死灰复燃。
15日,哈市的田先生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我是本市人,也曾经被站前话吧痛宰过。感谢贵报关注这一问题,我一直在关注宰客话吧的报道。”田先生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在站前广场多设立几家正规的大型话吧,让那些宰客的黑话吧、黑公话没有生存的土壤。
16日,哈市道里区的范女士表示,她的一位来哈探亲的外地亲戚曾经被宰客话吧的老板殴打,由此对哈市人产生了极坏的印象。“现在站前很多违价的话吧经生活报报道后都关门了,但就是担心这些话吧没几天又重新开张。”她希望能够取消所有有人值守的公话,以免违规话吧、黑话吧混杂其中趁机宰客。
同时,民主党派人士吴先生也致电本报,希望各家主管部门既能联合执法也能明确分工,彻底根治话吧宰客的现象,防止一番严打过后,宰客话吧又相继冒出来。
话吧宰客有损哈市形象
18日中午,记者采访了哈尔滨火车站值班站长欧景阳。欧站长表示:“站前话吧宰客严重影响了哈市在外地旅客心目中的形象,甚至黑龙江省的整体形象。”
据欧站长介绍,火车站值班室作为站前一个对外协调服务的窗口部门,也经常接到旅客关于站前话吧宰客的投诉。对此,他只能告知投诉者到站前城管部门或者通信部门举报,火车站帮助协调解决。“对于黑话吧宰客,我们也非常气愤。很多外地游客因为在哈站被宰,对哈尔滨产生了极坏的印象。”
欧景阳对此提出三点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定期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增强执法透明度,针对宰客投诉处理话吧后应给旅客一个回复,维护哈市形象;在出站口醒目位置公布举报电话及相应资费标准,这一点需要城管部门和火车站主管部门协调后决定。学者:诚信是经营之本
对于哈站前话吧宰客现象,黑龙江大学研究市场营销的由莉颖教授认为,站前话吧宰客现象要得到根治关键在呼吁政府构建“诚信体系”,消除站前话吧宰客的滋生土壤是至关重要的。
由莉颖认为,市场经济属于法制经济,话吧宰客属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以非法经营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对此,通信公司承担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而主管部门关键要长期坚持执法。因为,话吧宰客凸显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善、执行不力的问题,这就要求从制度上完善话吧整顿办法。
由教授介绍,从制度上完善要注重细节,普遍开展维护哈市形象、诚信守法经营的教育,从根本上去除黑心话吧“见一个宰一个”的主观思想。
由莉颖建议,应该学习南方很多城市通过网络构建一个“诚信体系”,也就是经过检查树立诚信企业、诚信个人的形象,将诚信经营者、不诚信经营者区别对待,发布到网络上,分别管理,确定不同的检查时间和检查标准。这样,既可以减少执法者的工作量,也可以从制度上根治话吧宰客现象。
新闻回顾
3日,《站前话吧宰客简直发疯了》
9日,《打长途要收一元“起机费”》
10日,《宰客话吧被拆机后仍营业》
13日,《话吧宰客顽疾为啥治不了》
14日,《主管部门清查违规话吧》;短评《从站前话吧宰客说起》
15日,《检查一到,宰客话吧唱起“空城计”》
16日,《话吧老板自揭行业黑幕:黑话吧泛滥导致宰客盛行》
17日,《话吧宰客发现一部掐死一部》
编后话
从本月3日开始,本报对哈尔滨火车站站前话吧宰客现象进行了连续十多日的跟踪报道。从最初的来哈的齐齐哈尔读者投诉开始,到记者数次的明察暗访,最后到有关部门的清查、整顿、出台治理措施,整个过程延续的时间之长,报道刊发数量之多,在本报众多的舆论监督报道中也是不多见的。
我们之所以对站前话吧宰客现象给予了如此强烈的关注:一方面在于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哈尔滨乃至黑龙江人的形象,我们对此感到心痛;另一方面,站前话吧宰客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媒体对其曝光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本报这次报道结束后,它也不一定会随之而彻底消失,我们仅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为哈站前的通信话吧重新设计一个科学的制度安排,千万不要再出现“违规—检查—处罚—违规”这样的怪圈了。(生活报) |